临床实验

临床实验

双盲测试

不想写了

单臂设计

如果是癌症靶向药,还可以采用单臂设计,即所有均服用新药,与文献中以往药物报道的荟萃分析进行比对.
这样病人也无需担心自己是不是错过了疾病克星的救命药。

I期临床试验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该期需要病例数较少,一般为20-80例。

  • 观察新药的耐受程度
  • 药代动力学,
  • 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期临床试验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一般为100-300例。

  • 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 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III期临床试验

是指治疗作用确证阶段。一般为1000-3000。

  • 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 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IV期临床试验

是指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

  • 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
    改进给药剂量等。

为什么要做临床试验

现有的药物疗效认定标准对于新治疗方案(包括新药)高达99.9%以上“恐怖”的淘汰率,是所有临床工作者对疾病现象的认知和总结。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医生乃至病人,对这样一套标准的出现和认同都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因此,在讨论一种药物是否有效之前,必须明确一些最重要的问题:

  • 什么叫做有效、如何判断有效。

什么治疗方案(药物)是有效的?

  • 非常普遍而最为简单直接的回答就是,吃了某种药物之后疾病好了,这种治疗就是有效的。
  • 且慢,请注意,这种初级认识里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未经证明的预设:
    生病就要吃药(这里当然指有效的药),吃了(有效的)药病才会好。
这个预设里包含两方面:
  1. “生病”是“吃药”的充分条件——生病就得吃药,不生病可以吃药也可以不吃药。
  2. “吃了有效的药”是“病好”的必要条件——不吃有效的药病一定好不了,病好了一定是吃了有效的药,病没好一定是没吃有效的药或吃的药无效。
对于第一点,我们要问:任何病都需要吃药吗?不生病需要吃药吗?

科学的回答是:

  • 自限性疾病即通常所说的可以自愈的病是不需要、也不应该吃药的;
  • 绝症晚期即无可救药的疾病,除了镇痛和缓解症状外也不需要吃药;
  • 不生病更不需要吃药,因为“是药三分毒”;
  • 所谓“亚健康”、“治未病”都是骗人的噱头和骗子的忽悠;
  • 预防某些疾病,除了疫苗别无他法。
对于第二点,“不吃药病就不会好”、“病好一定是因为吃了药”吗?

上面说过了,自限性疾病不吃药也会好,而病情的个人体验还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某人的病是否好转不能证明药是否有效。

“病没好一定是药物无效”吗?
病情有轻重,药物需对症;起效有快慢,好转需时间。除了剧毒的药物,一般都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疗效。所以,病究竟是治好的,还是自己慢慢好的,这个问题无法依靠直觉来进行准确判断,也不能由医生、病人、旁观者、路人甲的个人体验为准。

我们判断一个特定的治疗方案(药物)有效的基本标准必须是:

  • 通过特定治疗方案在统计学上让患者获得更长的寿命、更高的生存质量,
  • 或者在不降低寿命和生存质量的情况下花费更少的资源。
  • 寿命更长,生存质量更高,卫生资源花费更少,三个“更”字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新旧治疗方案的各种结果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对照,于是对照组的设立就成为了判定治疗是否有效的最重要步骤。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236313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