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69】菜市场(一)

海淀的故事【69】菜市场(一)

小留流第147篇

         海淀镇之前一直流传“拍花子”,在墙上还常常画有大白圈,到底是警示人们防狼,还是拍丢孩子谁也闹不清。反正我妈常常跟我说:“不要自己出门,否则你在路上碰到“拍花子”的,在你头上一拍,你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傻呵呵的就跟着走了。到时候“拍花子”不是把你卖了,就是把你吃了,听着就这么怕人。

       结果镇上,一下子丢了四个孩子,从下午开始就把海淀镇闹的沸沸扬扬。虽然孩子们很快都找到了,但是把我妈着实吓坏了,再也不敢让我一个人在家了。我妈说了:“得回,聊天,聊的是清华园,这要是聊到卢沟桥,这孩子一猛子下去,还回的来吗?”想起来就后怕。可这班还得上啊,无奈先带着孩子上班吧,我妈上班的地方是菜市场【临时工】。      

          大家知道海淀镇有两个菜市场,一个在黄庄附近,叫海淀菜市场【如图】,是最大的菜市场,这图片其实是九十年代翻建的海淀菜市场。六十年代的海淀菜市场,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大院子,三面都是棚子,围成的海淀菜市场。三角形院子斜边的两个角上,各有一个大门,斜边外面就是海淀南大街。这斜边是用竹竿子搭的一长溜儿卖菜棚子。直角短边在东边,这里仍旧是一个大棚子,和几间小屋子【办公室】,这个棚子主要装用具和杂品,大量的空筐、成垛的空瓶子、货架子、苇席和竹竿什么的,墙外就是去往“小车居”的胡同,这条胡同里有个运输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海淀二驾“驾校”。

         院子的直角长边在北侧,也是这个菜市场最大的售货大厅,这个大厅东西长有四十多米,南北宽有二十米,大厅门在中间朝南开。一进门右手边是许多水泥池子,又当柜台又放鱼,一直延伸到东头,这是卖水产的。我总爱跑到这里转一转、看一看新鲜物,常有不同种类的鱼,黑黑的一米多长的大鲨鱼。小小的没有鳞,软吧囔囔的橡皮鱼,银白色长条的带鱼,一斤是两毛五,还有特别宽的带鱼是三毛八一斤。有一次我见到一条巨大的胖鱼,也不知道叫什么?反正有五米多长,高有一米好几。池子是放不下了,就放在池子后面的空地上,它居然能站在地上。我知道鱼肚子是很薄的,特好奇,于是我摁着池子边一蹿一蹿的想看看鱼是怎么站在那的?还是看不见,我又绕到池子的最边上,这里是售货员进出的小口。这回明白了,大鱼肚子底下有几块立着的大木板子,上面锯成鱼肚子的形状,这大鱼就卡在木板子上了,十分巨大的鱼头,张着血盆大口,瞪着死鱼眼。

         我又好奇了,这么大的鱼该怎么切开啊?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啊?要是能吃上一口是什么味道啊?为了弄明白这些事,在那些日子里,这条鱼让我,可没少跑菜市场,每次看到的,都是它静静的站在那,张着大嘴,瞪着死鱼眼。我又纳闷了难道这鱼不坏,那个时候没有冷冻设备,也没有电冰箱,就是有电冰箱,这么大的鱼谁装谁呀?要想让鱼虾坏的慢一点,最多是从冰窖拉来的碎冰块,撒在小鱼身上。这么大的鱼也没法撒冰啊?我也记不清,到底跑这多少回了,这天我又来了,突然发现大鱼没了,四处找啊,地下,池子里,连个鱼鳞片也没找到。虽然没看见怎么切开的,但总能看见切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吧?楞也没看见,我还琢磨呢,这鱼这么抢手一下子就卖光了?

             有知其这条鱼下落的朋友或老邻居们,请转告一下。我怎么觉得这是寻鱼启示啊。反正这条鱼的下落,到今天我都念念不忘。

           咱们还是说售货大厅吧,大厅的东侧是空着的没有柜台,墙上高高挂着一副毛主席的画像,就是向外发射红光的那幅画像。大厅北侧靠墙一拉溜儿货架子,是最重要、也最显眼的地方,卖的东西也是最高级的。各式的瓶瓶罐罐,什么酱豆腐罐子、臭豆腐罐子。让人眼馋的铁盒子,那是封着的罐头,反正也看不见里面是什么,也就罢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架子上还摆着许多圆玻璃瓶子罐头,都是透明的,黄色大块的是桃儿罐头、小瓣是桔子罐头,红色的是山里红罐头。。。每次路过这儿,我都紧走两步,要么就闭眼过去装看不见。

          走到大厅的西头是卖油盐酱醋的,这里是家庭之必须的东西,也是我最常光顾的地方。那个时候,大家买的油、盐、酱、醋都是散装的,柜台里面一排的大缸,盐缸、酱缸、酱油还有醋缸,最让人看重的就油缸。每个缸上面有两个半圆的木盖儿,一半是固定的另一半可以掀开,木盖上放着一个漏斗儿和一两个提子【如图】,当然了如果是卖酱油的提子,那颜色可黑了,卖醋的黑里发点黄,卖油的更黄一点。只有小酒馆的酒提子,还能看出点竹子的颜色来。

             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打酱油了,醋是七分钱半斤。酱油、醋的提子一般是半斤和一斤两种,比如你买半斤醋,当然了无论你买什么,都要自己带瓶子来。售货员接过瓶子按上漏斗,用半斤的提子伸进醋缸,扑通一声,从缸里提出一提醋,倒入漏斗中,就齐了。后来发现售货员给不同的人,卖法也不同,尤其是卖油。那个时候每人每月二两花生油,几乎什么都要凭票儿的,买东西不但要拿钱,还要拿“票儿”,什么布票儿、粮票儿、肉票儿。。。你就是买铁锅或自行车还要“工业券”呢。太稀有的东西也有办法,比如一个人,每年二两葵花籽、半斤带壳的花生和三斤白薯,买这些的时候要拿粮食证,上面有年龄、籍贯、人名、户口、政治面目、家里多少人,粮食供应量,比户口本还详细。买白薯后就在每个人名后画圈。所以那个年代慢说你没有钱,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额外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淀的故事【69】菜市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