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陈风·墓门》(三)

陈幽公之后,又过了125年,到了公元前707年(东周桓王时期),陈国发生了宫廷政变。

幽公的五世孙陈桓公妫鲍,在位38年。他的异母弟弟妫佗,母亲是蔡国人,蔡国人于是杀了桓公的太子妫免,拥立佗继了位,妫佗就是陈厉公。(《史记陈杞世家》原文: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鲍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

陈厉公在位7年,风评很差。得位不正,生活作风糜烂。他娶了蔡国的女子为妻,这蔡女与蔡国人的性关系混乱,厉公也多次到蔡国淫乐。因此,其兄桓公的儿子们利用了这一点,使用“美人计”,伙同蔡人诱杀了厉公。(《史记陈杞世家》原文:厉公取蔡女,蔡女与蔡人乱,厉公数如蔡淫。七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

《毛诗序》说,《墓门》这首诗就是讽刺陈国这位第十三任国君陈厉公的。当然也有人有异议,比如宋朝人苏辙。

苏辙在其《诗集传》中说:“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 苏辙说该诗讽刺的,应该是知道陈佗“不良”但不除去陈佗的陈桓公。

不过,《墓门》无论讽刺他们妫鲍、妫佗这兄弟俩中的哪一个,该诗的主旨“主刺”是一定的了。陈国人是怎么讽刺他们君主的呢?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墓门有棘”,“墓门”,墓道的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墓门”是城门名称,《左传》记载郑国的城门有名“墓门”的:“癸丑,晨,自墓门之渎(排水沟)入。”(《左传·襄公·襄公三十年》)。

棘,《说文解字》说:“小枣丛生者。”就是酸枣树。

墓门前生了带刺的酸枣树,用斧头砍掉它——斧以斯之。

斯,《说文解字》里说:“析也。”又说:“析,破木也。”就是把木头劈开,砍掉的意思。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这个人不是良善的人,国人都知道他。

夫:这个人,指所讥刺的人。也: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知道他也不改正,从前就是这样。

不已:不停止,也有可能是不制止。

谁昔:畴昔,往昔,从前。孔颖达《孔疏》引晋人郭璞的说法:“谁,发语辞。”宋《朱熹诗集传》:“谁昔,昔也,犹言畴昔也。”然:这样。

本诗是刺桓公鲍还是厉公佗,应该在于对“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到底是谁“知”?说谁“昔然”?

如果是厉公“知”,那就是说,厉公知道自己不是好人,但是就是不改正,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无德。陈国人这是希望厉公这样的君主能够开展自我批评,主动弃恶从善啊。

如果是桓公“知”,那就是说,桓公知道厉公不是好人,但是就是不去使其(陈佗)改正,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不管、不制止)。这样理解的话,那这首诗就是“刺桓公”了。

……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诗经·陈风·墓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