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情
七情,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变化
它是对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表现的基本概括。精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在社会实践中,由于人们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环境及遭遇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和志趣爱好;七情变化也必然会因人因事而异。如人们常说“触景生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国宋代有个大文学家范仲淹,曾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当“阴雨霏霏”之时,看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的景象,人们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志变化;但是到了“春和景明”之时,“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大自然的一派生机盎然的艳媚景色又使人们觉得“心旷神怡,喜气洋洋”,感受大不相同。然而人之七情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反映,精神活动的复杂性还在于人对七情有一种自我节制的能力,所以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是这种能力的反映。精神活动是人类正常生理的反映,并通过七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即所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活动本来是人们正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失于节制,过度强烈,卒然发生或长期存在的一些情志变化和精神刺激,则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从摄生防病的观点出发,古人提出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节制七情对预防疾病的重要在祖图医学范畴内“七情”和“六淫”一样,主要是做头囚概念加以使用的。但是七情又不同于六淫,七情基本上是内因性的致病因素,由于自身的精神活动异常导致五脏功能调,阴阳气血逆乱而病自内生,所以又常直称为“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不同情志对五脏的不同影响
人的精神活动以五脏精气为其物质基础,并通过七情变化而表婚于外。祖国医学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是分属于五脏的,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正是由于这种七情与五脏特定的相关性,以及五脏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七情对五脏的不同影响。
喜伤心。虽然喜笑是人之乐事,而且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的说法,但是喜笑失于节制则有害身心之弊,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喜则气缓”,过度的喜笑可以使心气缓纵,气机涣散不收,影响到神志则精神不能集中,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则夜难入寐或多梦幻;影响到血脉则宗气不行,营血瘀涩,血脉阻滞而发生胸瘰心崩或心悸怔忡诸证。
怒伤肝,怒对人体的伤害居七情之首,怒之为害主要有三:一为气逆,二为伤脾,三为动血。“怒则气上”是伤肝之后最显著的病理特点,“怒发冲冠”作为文学词语虽然不无夸张之喻,但却称得上是怒则气上的绝妙形容。暴怒则肝气冲逆于上,从而导致多种病变。若气壅于上而闭塞清窍,神明受阻或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而郁于头部,则可能发生“气厥”、“薄厥”或“大厥”等危重证,症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若气火冲逆,肝失藏血之职,血失营守之常,气逆血涌则症见呕血盈盏,量多鲜红;如素有恚怒,蕴而不发,久郁不解导致肝失条达疏泄,气机郁结不畅;若影响肝络不舒则症见胁肋苦满、攻撑胀痛,若肝气横逆而乘犯脾胃,影响运化则症见呕吐呃逆、嗳腐吞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若气滞日久而血瘀络阻则症见胁肋刺痛、胃脘痛、症瘕积聚痛经、经闭。此外郁怒日久,化火伤阴以致肝阴肝血亏耗,肝阳上僭或肝风内动还可以出现头痛、眩晕、其鸣、肢体震颤或麻木诸证。
思伤脾。虽然“脾在志为思”,但是七情之屮思维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思维必须依赖心脾二脏的协调才能完成,这就决定了在病理上思伤脾时心必受累的特点。深谋远虑来源于反复的思索,凡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从无间断地运用着思维能力。然而思虑过度时对人体的戕害也很大,“思则气结”是其病理方面的基本特征。当人们在排难解忧之际或苦于所求而不可得的时候,过度的苦思冥想廁凝神敛志以致劳神耗血,心脾具伤,气机阻滞,郁结不畅。所思不得,则生忧,故有忧思伤脾之说。由于这种伤害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所以又称之为“暗耗心脾气血”。心主血而藏神,脾统血而藏意,思虑所伤,心脾气血不足,神无所养,意无所存,则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昏健忘或妇人脏躁、哭笑无常;思伤于脾,气机郁结不畅,影响胃纳脾运则症见胸膈痞闷、食谹不振、腹胀便溏、脾气既伤,统血失职还可能发生溺血、崩漏之症。
悲伤肺。“悲则气消”,悲哀太过而失于节制常使人的情绪索然,萎靡蘼振,意志消沉,对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胸闷气窒,善太息等症。由于悲伤日久忧愁难解,意志消沉,抑郁不畅,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心脾二脏,出现头昏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形瘦气弱,甚者咳嗽吐血或妇人经閉、崩漏诸证。但一般说来悲伤于肺所发生的病变比较局限。
恐伤肾。“恐则气下”,卒遭惊恐而产生的极度恐怖和畏惧心理,易导致气机下陷,肾气不固,失于封藏之职,常常表现为二便失禁、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或肢体痿软瘫痪等证。惊与恐有着不解之缘,恐伤肾实际与“惊则气乱”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恐与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恐,是事情尚末发生之前或者发生之后,精神时时处于恐惧状态,久则引起疾病;
惊伤心,惊乃是某种事情在精神亳无推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而必然会引起人的惊吓反应。惊主要与心肝二脏有关,惊的刺激容易使得心肝二脏发生某些病变。由于惊的突然性,就会使机体气机发生逆乱。这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进一块大石头,立即就会波浪翻滚。惊引起的疾病,轻则是心气不宁,神气浮越而出现一些神志症状,如慌乱失措、心悸怔忡、惊惕不安、夜难入寐、多梦或睡中惊叫。过激,还可以使人出现面色苍白或青黯,手足发凉,或昏迷,抽搐等证。这些都说明七情致病对于五脏的影响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并不都是按照固定的程式发生。
2、不同脏腑病变表现为不同情志异常
人的精神活动与情志变化以五脏精气为其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五脏与七情的密切关联。异常的精神活动与情志变化故然可以对五脏的病理生理产生极为明显的影响,而内在的五脏病变也容易导致相应的情志变异,因此七情又常常是内伤诸病的外现症状之一。如《内经》曾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临床上内伤七情诸病都有不同的情志异常表现。如肝气郁结时病人多表现为情绪抑郁不乐,多愁善感或情绪易激动,烦躁易怒;肝火炽盛时病人烦躁易怒的表现更为突出,甚至出现躁扰不安、骂詈不休、毁物伤人的异常行为,肝胆气虚时病人常有遇事易惊、惶惶然如临危境、闭户静居、夜眠饮醒的精神症状;心脾血虚时病人易出现神不守含、意无所存的精神症状,或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哭笑无常,不知饥饱、行为乖戾,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痰火上蒙、肝胃热炽而扰于心神时,常表现为精神错乱、犹如梦幻、狂妄躁扰、伤人毁物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等种种神志异常症状。
3七情所伤,心为其主
七情变化虽有不同,但都是精神活动的不同外现,这些精神活动都总属于心,即所谓“心主神明”。心在人体内具有特殊的统领地位,“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的统领作用使得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保持着协调统,心神调达则七情有节。这种关系当然也会反映到七情与脏腑的病理变化方面,七情尽管分属五脏,但七情的任何异常不仅影响到相关脏腑,也必然影响到心。“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指明情志异常首先影响到心,心病之后其他各个脏腑也先后受累。当然七情所伤也可以先影响他脏,最终导致心神逆乱而出现全身的病变。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
情志变化虽然可以伤及五脏,但临床所见以心、肝、脾脏的病证居多,而且在其病理变化方面易有气滞、化火夹痰及伤阴的不同兼证。
1、痰气郁结(梅核气)
(郁证中的气郁结)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官能症(癔球《诸病源候论》)。多由于情志怫郁,气滞痰凝所致。临床表现可见咽中不适、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胸脘痞闷、气窒不舒、时善太息、食欲不振,诸证随情绪变化而时重时轻,舌苔薄腻,脉弦滑。治疗方法以舒肝解郁,调气化痰为主。
2、脏躁病
多见于妇女,相当于代医学所说的神经官能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多由于情志不畅,肝肾虚损或心脾血亏,神失所养而致。临床表现可见精神惚恍、坐卧不宁、哭笑无常、如有神灵所作、夜眠多梦、时有汗出,或似寒无寒或似热无热等感觉异常,舌红苔少,脉细数。洽疗方法以滋肾柔肝,调达气机或益气养血,安神定志为主。
3、气厥
气厥实证亦相当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的癔病发作状态。多由于郁怒所伤,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以致痰气暂时闭阻清窍所致。临床所见暴怒或突然精神刺激之后,卒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手足拘挛或有抽搐,但很少发生意外伤害,病人神识尚存,对痛觉刺激有保护性反应,少数病人肢体僵直成木僵状态,舌苔薄腻,脉弦滑。治疗方法以舒肝调气,解郁化痰为主,必要时可加用针刺及心理治疗。
4、癫狂证
多由于强烈的情志刺激而导致精神尖常。临床表现不一,常见的症状有喜怒无常、精神恍惚、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狂妄躁动、叫骂不休、行为乖戾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窬垣上屋气力异常,或自尊高贵、自辨才智,或不知秽洁、不知饥饱等种种精神错乱及行为异常表现,舌苔厚腻,脉弦滑洪数。洽疗方法以清心泻火,涤痰镇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