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培养孩子自律,为什么该用引导而非惩罚?

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松下幸之助

《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一书中提出了三大育儿理念,分别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用引导而非惩罚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三大能力:情商、自律、自主。我们一共会用五篇文章来分别讲述。


前面用三篇文章讲了父母控制情绪,培养亲子关系,提高孩子情商的方法。这是第四篇,要为大家讲的是:怎么用引导而非惩罚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01 认识自律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纪律。可以是外界规定的,如买票排队、过马路不闯红灯、遵守学生守则等。也可以是自己规定的,如早睡早起、自觉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等。

自律能让孩子保持健康,锻炼能力。比如不经过长时间规律的学习,就无法熟练弹奏钢琴,无法跳出优美的舞蹈,无法打好篮球,无法掌握各科知识,无法养成阅读习惯,无法记住几千个英语单词,无法坚持规律的作息和抗拒垃圾食品保持健康。

没有自律,孩子无法获得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法获得丰富充实又充满乐趣的人生。

02 惩罚是怎么阻止孩子获得自律能力的?


惩罚的定义是,以身体或心理伤害为目的的行动,以便让对方吸取教训。

为什么父母会惩罚孩子?

父母会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惩罚孩子。当我们被孩子激怒时,大脑会把孩子当成敌人,把惩罚当做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保护自己。

父母会根据自己被惩罚的经历和惩罚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惩罚是正当有效的育儿方法。惩罚是我们曾经的遭遇,让我们认可了惩罚的存在是正当的。而惩罚立竿见影的效果又表面上印证了惩罚是有效的。

父母坚持惩罚还因为不了解惩罚的巨大坏处。父母缺少育儿知识,会无法了解惩罚的坏处,因为这些坏处是要以后才能知道的。

为什么惩罚不能让孩子变得自律?

惩罚破坏了亲子关系,从而破坏了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的动力。惩罚能产生效果,是因为惩罚会让孩子因为痛苦而产生恐惧,最后被迫屈服。父母因为爱孩子才惩罚孩子,但是痛苦让孩子无法把父母的惩罚当成关爱。而孩子愿意配合我们的要求,唯一的原因就是对我们的爱。

惩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从而因为自证预言现象最终变成坏孩子。惩罚让孩子认为他的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都是坏的。根据心理学里的自证预言现象,一个人会按照期望发展,让期望变成现实。父母觉得他是坏孩子,他就真的变成了坏孩子。不是越坏的孩子受到的惩罚越多,而是受到惩罚越多的孩子越坏。

惩罚让孩子否定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因为愤怒变得暴力或产生其他不良行为。惩罚会让孩子认为我们小题大做故意伤害他,认为我们只是在跟他作对,认为我们传达的价值观也只是个借口,并没有价值。他们更容易因为愤怒变得叛逆。

惩罚让孩子当面顺从背后放纵,走向自律的反面。惩罚会让孩子将重点放在怎么避免惩罚上,而不是关心自己要改善的行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总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想出很多既能躲避惩罚又能满足愿望的办法。当面顺从、背后放纵,不就是自律的反面吗?

惩罚通过树立外部权威,让孩子放弃对自己负责。惩罚在心理上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外部的权威人物。这个权威人物的出现,让孩子觉得他自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这个权威人物的帮助才能做正确的事情。

惩罚无效还有一个最简单的证明,那就是惩罚要变本加厉的使用才能持续有用,这说明孩子并没有变得自律。

03 引导是怎么让孩子获得自律能力的?


为什么培养自律只需要引导?

劳拉博士说,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叛逆,就什么惩罚手段都不要使用。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什么惩罚手段都不要使用。鉴于以上列出的惩罚的坏处,这话就很有说服力了。

如果父母按照劳拉博士书中的顺序,打好了前面的基础: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培养情商让孩子有了管理情绪的能力,那么接下来就只需要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了。

父母调整好自己对孩子自律有什么影响?父母发脾气会让孩子的大脑极度紧张无法学习。父母发脾气时也无法说清楚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做。平和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才能让孩子在知道正确行为的基础上,养成自律的习惯。

父母和孩子亲密的关系和孩子自律有什么关系?和父母充满信任的关系,让孩子更信任父母的建议,在了解了正确的行为之后,更愿意付诸行动。

那情商又是怎么促进自律的呢?高情商能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而管理好由情绪支配的行为,产生自律。

劳拉博士的观点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教练,只提供引导。

该怎么引导孩子变得自律呢?

先来说说在孩子还是个不会说话的小婴儿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水平,来保护孩子的自律潜能。

对于小婴儿,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通过惩罚来让他们吸取教训,而是帮他们清除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探索环境,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自尊水平。好奇心强的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内在动力,高自尊的孩子才会更愿意保持自律来进一步维护自尊。

父母需要做的很简单:把杯子放到小婴儿够不着的地方;把插座孔用保护盖挡住;用另一个玩具交换他手中的危险品;把他的小手和玩具都洗干净让他尽情地咬。

这里重点说明一下要让婴儿尽情地咬东西的重要性。在他们还不能熟练使用手和脚的时候,用嘴来尝味道就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这个阶段也叫口欲期。

口欲期一般在一岁半或者两岁以后会自动消失,前提是他们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否则以后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后果,比如喜欢咬人,喜欢咬指甲,吃零食停不下来,变成话痨,抽烟玩游戏赌博等成瘾。这都是不自律的行为。

即便不想让他们因为咬东西受到细菌感染,也一定不要用粗鲁的语言或者动作来阻止他,因为孩子咬东西的次数很多,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次,而每一次的阻止都会给孩子带来挫折感。这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水平。

父母只要把他的手指和玩具从他口中拿出来就行了,抱他起来走动一下,给他一个好玩的玩具,或者用夸张搞怪的方式逗他玩一下,把他的好奇心吸引到别的事情上。

无论用什么方式,原则就是要避免对孩子做过多的否定,方法是给他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吼叫打骂等惩罚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取,在婴儿期,也就是一岁以前,应该绝对禁止。

说完了婴儿,再来看看对进入幼儿期以后的大孩子该怎么做。


对于大孩子,培养自律的方法是用同情的方式设定限制,让孩子在获得安全感之后愿意做正确的事情,变得自律。

劳拉博士除了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畅销书作家,还是网站 Aha!Parenting.com 的主编。

在孩子能够说话,且有了自己的主意以后,孩子会不可避免地跟我们讨价还价。下面我们用一个劳拉博士发布在她网站上的例子来说明父母该如何避免惩罚孩子,但是又能通过引导让孩子愿意遵守我们制定的规则,变得自律。

如果我们两岁的孩子在游乐园玩得很开心,到了饭点还不愿意回家,无论我们怎么说都没有用,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妈妈:宝贝,你现在应该饿了吧?我们该回家做好吃的了。你是想自己走到停车场去,还是坐你的小推车去呢?

孩子: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妈妈:【对孩子表示同情,说出孩子的感受】妈妈看到你今天在游乐场玩得非常开心。你肯定还想继续在这里玩更久,对吗?【设定限制】但是我们要给已经饿扁了的肚子吃好吃的了,我们去推车吧!

孩子:不要,我还要再玩一会儿滑滑梯。

父母们都知道,这个过程可以无数次重复,孩子会越来越饿,我们也会精疲力尽。但是进行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同情孩子做得非常好了。我们需要的是坚持我们的原则。虽然孩子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让他明白我们的要求是不可以商量的。

妈妈:宝贝,我知道你肯定想在这里玩一整天,对吗?

孩子:对,这里太好玩了。

妈妈:我也希望你可以。但是现在到了饭点了,我们要去吃饭了。你是想自己从滑滑梯上下来跟我走,还是我抱你下来把你放到你的小推车里。【虽然妈妈给的两个选择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但是这给孩子保留了面子和选择权】

如果我们的孩子两个都不选,那接下来妈妈可以这样做。

妈妈:好吧,宝贝,妈妈理解让你自己离开滑滑梯太为难你了,还是我来抱你吧。

现在假设你的孩子开始挣扎哭闹。很多父母建议这个时候直接把孩子塞到婴儿车里,让他哭,不要理他。但是这样既不尊重孩子也破坏了我们和孩子的感情。更糟糕的是,我们让他认为他的情绪是坏的,我们只有在他表现乖巧的时候才会给他关爱,这等于是告诉孩子,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他需要自己处理他恐怖的情绪,不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任何帮助。

那是不是说我们应该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呢?比如指给他看,那边那只小狗好可爱。劳拉博士也不建议这样做。这样做是在忽视孩子的感受,告诉他他的情绪对于我们来说很恐怖,我们无法接受和处理。

劳拉博士提倡的做法依旧是表示同情但坚守原则。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听孩子的,但是我们可以对孩子的失落表示同情。

孩子:【孩子在我们把他从滑滑梯上抱下来时大声哭闹】

妈妈:宝贝,妈妈知道你不愿意离开滑滑梯,必须得离开让你很伤心,所以你哭了。我也很抱歉你不能在这里玩一整天,但是我们得按时吃饭。让妈妈抱着你在这个长凳上坐一会儿吧。

这时候可能周围会有很多人看着我们,但是孩子哭闹并不代表我们是失败的父母。事实上,孩子哭是好事。对一个两岁甚至更大的孩子来说,他还不会其他更理智的发泄情绪的办法,哭能让他发泄情绪而不是压抑情绪。

比起无视他的哭闹,直接推着他回家,在他哭的时候抱着他,让他觉得安全,可以让他发泄更多的坏情绪。


可能他已经不是在为不能继续在游乐场里玩哭了,而是在为其他原因哭。比如之前忙着赶路的时候被爸爸推了一下,来的路上那条大狗朝他叫了几声,昨天摔倒的时候膝盖摔疼了,但是奶奶说他是个勇敢坚强的大孩子,所以他没哭。之前受的委屈正好趁着现在都哭出来了。

有时候,孩子主动跟我们对抗,就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像这样放声大哭的机会。所以不要阻止他哭,而是抱着他让他哭个够。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语言给他安慰:你太伤心了,哭吧。别担心,妈妈在这里呢,你很安全。

如果他挣脱我们,不要我们抱。我们要待在他旁边,继续跟他说话:妈妈就在这里。妈妈不会把你丢在这里不管的。

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深呼吸,保持冷静,无视周围看热闹的眼光。

最后,我们的孩子会慢慢冷静下来。我们可以尝试着靠近他,抱起他,跟他说:宝贝,刚才你还很难过,妈妈看到你现在好多了。我们回家做你喜欢吃的糖醋排骨吧。你要先喝点水吗?

在痛哭一场之后,还能得到你的关爱。不管之前多不愉快,孩子都会很满足,也不会再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会感到放松和被爱。【这里要强调的是,父母要警觉,如果孩子和我们坚决对抗,那就是在告诉我们,他遇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他需要哭一场来修复创伤。有时候大人遇到挫折也会这样。】

如果我们是第一次这样做,可能我们的孩子会哭很久。这是好事,他在发泄他的情绪,可能他还想让你允许他再玩一会儿。但是我们对他温和关爱的态度,并不表示我们要做出让步。

只要我们坚持使用这种方法,不久之后,每当我们跟孩子说要去吃饭了,他就会自己从滑滑梯上下来,哪怕不情愿。因为他已经试过很多次了,我们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即便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但是从我们关爱的态度当中,他知道我们非常在乎他的感受,所以他还是能得到安慰,化解不愉快的情绪。这就是他获得情商和复原力的开始,也是自律的开始。

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容易接受我们设定的限制。如果孩子不断反复试探我们的底线,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安全。虽然孩子们都喜欢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感觉,但是他们也会因此而恐惧,所以他们需要知道父母会不会保证他们的安全。一旦我们从不对设下的规矩让步,让他们坚定地相信我们会对他们的安全负责,那么他们就不需要反复试探他们的安全边界到底在哪里。

自律一旦养成,我们只需要通过不断肯定他们的行为,让他们保持下去。偶尔一两句简单又具体的表扬,会大大增加他们的价值感,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而高自尊又会让他们更加自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结语

这篇文章分三个部分介绍了怎么让孩子获得自律能力。


第一部分帮大家认识了自律是什么和自律的作用。自律是指自觉地遵守外部世界或内心世界的纪律。自律保证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介绍了什么是惩罚,父母为什么会惩罚孩子、惩罚为什么会阻止孩子获得自律能力。惩罚是指通过伤害对方让对方屈服。父母惩罚孩子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自己被惩罚的经历和惩罚立竿见影的效果,让父母以为惩罚是正当有效的育儿方法;缺少育儿知识,不了解惩罚的巨大坏处。惩罚会阻止孩子获得自律能力是因为:惩罚破坏亲子关系,从而破坏孩子按照我们指示行事的愿望;惩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最终因为自证预言现象变成坏孩子;惩罚让孩子否定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因为愤怒变得暴力或产生其他不良行为;惩罚让孩子当面顺从背后放纵,走向自律的反面;惩罚通过树立外部权威,让孩子放弃对自己负责。

第三部分讲解了为什么培养自律只需要引导和该怎么通过引导让孩子变得自律。培养自律只需要引导是因为:父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以及为孩子打下的情商基础能让孩子只需要引导就愿意做正确的事情。用引导让孩子变得自律的做法包括:在婴儿期让孩子安全的探索,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高自尊,为自律打下心理基础;在孩子稍大以后,对孩子设定充满同情的限制,让孩子愿意学习正确的行为,变得自律。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培养孩子自律,为什么该用引导而非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