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一课读后感

第1课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境界追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的梦告诉我们庄周和蝴蝶是没有绝对界限的,人和外物是可以同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而古人对自然是非常敬畏的。在先民看来,人,包括帝王在内,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倡导顺应自然,即孟子所谓“天时地利”。

老子认为,天道同源,天人同源,这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他提出要“返璞归真”。到了汉魏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三国时吴国的太常卿徐整编撰的《五运历年纪》中说到天体与盘古的身体结构是那么的相似。

这样的观念在汉代董仲舒那也有重要体现,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和人合一,他一次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是天人合一,从此成为一个理论传统。宋代的大哲学家张载在《正蒙•东铭》中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

我们祖宗对自然的态度首先是崇拜,崇尚,保护。中国古人也有很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周易》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出龙曲折的生命轨迹,以此来模仿人的生命轨迹或事物曲折前行的进程。

天人合一概念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影响巨大,比如:传统民居房屋结构都有带“天”字名称等设置,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一处“天人合一碑”的特殊景点等等。

天人合一,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一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