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大家熟知的故事……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

第一个人:拿到梳子想了一下,和尚没有头发,要梳子干嘛,这个事太荒唐,直接找了一饭馆喝起闷酒。

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对和尚说买把梳子吧,和尚说,我没用。这个人接着说,你如果不买我就失业了,求求你发发慈悲吧!和尚最后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了一个寺庙卖梳子,这个人动了一点心思,他对和尚说,大家来拜佛是不是要心存敬意,而大家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蓬头垢面的如何对佛敬?和尚觉得有道理,于是买了10把梳子。

第四个人:同样遭到了拒绝,他直接开门见山的说,如果你备一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经济又实惠,香火肯定更加旺盛,和尚听了直接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对和尚说,大师你是得道高僧,书法又这么有造诣,你把你的字刻在梳子上,比如“平安梳”、“积善梳”等,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和尚一听买了1000把。

第六个人:和和尚交谈一番后,和尚直接买了一万把梳子。他对和尚说,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 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夫,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由此,我们想到什么?

第一个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太厉害,用常理去考虑销售,是不适合做销售的。

第二个人是在卖同情心,这是最低级的销售方法,叫“叩头营销”,是不能长久的。

第三、四人为客户着想,可以说是“顾客满意战略”,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第五人不仅能够然顾客满意,还能迎合顾客心理,自然就不会差。

第六人就已经达到了物我两重天的境界,不是在卖梳子,而是在卖护身符,把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有初级销售人员才去卖产品本身,而真正的销售卖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模式。

所以,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思维理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一则大家熟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