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悲痛为力量,迎接人生挑战

已结婚生子为人母的我,至今清晰地记着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看重点中学的孩子的眼睛是清澈透亮的,散发着灵光,看咱们普通中学的孩子的目光是呆滞木讷的,两目无光。

当时的自己经历完不光彩的中考,只考入一所普通中学,内心很否定自己,再加上老师一句实事求是的话,真的自卑到了极点。

当时也心生疑惑,为什么有的学生天资聪颖,稍稍一学习就能领会,成绩拔尖,而自己却愚笨无知,即使再用心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依旧是在听天书一样,怎么努力学习也跟不上来。

《终身成长》这本书认为“造成人们身上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们的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肯定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智力差异的,但更相信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练习来改变的。

《终身成长》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她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她的著作《自我理论:它们如何影响动机、人格与发展》,被世界教育联谊会选为年度好书。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也曾登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等新闻节目。

如果当时自己读过这本书,或知道类似的思维方式,就不会觉得语文老师一直是高高在上的,也不会因为她的一句话而自卑许久,有好几次课堂写作,她觉得我文章写的好,让我上讲台读自己的文章,我都会紧张到两腿发抖,浑身出汗。

一直以为自己是资质平平的,不会有什么大发展,更不会超越好学生,无形中早已给自己设限。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后,我全然改变了之前对自己的认识,高中语文老师的观点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代表,对学生是有着毒害心理的。

《终身成长》倡导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到底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人爱不释卷,让众多读者受益呢?

1、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类的潜能是未知的,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两种思维模式不同,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结局。固定型思维方式的老师认为学生智力是天生的,几乎不会发生什么大改变。很多学校,都会按成绩排座位,看似一个简单的座位,实则却是优良中差的象征,无辜又可怜的学生就这样被定义。

成长型思维模式却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能力的。即使每个人有着天生智力的差异,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消除差异,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会带着鄙夷的目光歧视学生,而是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想出学习对策。

2、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

在我的认知经验中,的确认为没能力,才需要付出努力,有能力的话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既不需要多费精力,也无需浪费时间,但从此也把自己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境地,认为自己就是能力不行,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继续向上的心劲儿。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想法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认为天赋不是神圣遥不可及的,更不值得被炫耀的。即使没有天赋,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达到目标。无论自己天生的能力有多强,唯有勤奋努力才能将其激发出来。

3、天资聪颖和资质平平都能取得成功

“才能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可以获取的能力”。资质普通的人如何通过努力获取这种才能呢?当孩子落后的时候,我们必须告诉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落后的,帮助他们分析清楚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4、杜绝无效努力

“努力的过程并不只包含努力本身”,努力不是表面的三更睡五更起,不完不乐死读书读死书。在所采用的策略无效时,立马更换新的有效的方式,万万不能无效策略坚持到底。如果自己想不出可以找他人寻求帮助,听取意见。“真正的努力过程是:努力学习或工作,尝试新策略,听取意见”。

5、培养真正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一步:接受

任何时候,先接纳自己。接受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自己,这不是一件羞愧的事。

第二步:观察

观察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什么时候到来,有时是自己遇到逆境的时候,有时是努力后失败的时候,遭遇各种不顺的时候多一些。

第三步:命名

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如拖延的张三,懦弱的李四。

第四步:教育

自我教育,也是自我暗示。勇敢地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不要放弃,大胆挑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人生路上总会遭遇失意,考试成绩不理想受老师批评,工作进展不顺利,领导不认可,偶尔和爱人冲突时,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终身成长》指引我们,让我们面对伤痛的时候不是软弱、逃避,否定自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教会我们是坚强、坚硬,让我们无坚不摧。把每一次失意当作历练和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找出应对措施,从而让自己摆脱困境,绝地逢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化悲痛为力量,迎接人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