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瓦尔登湖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脱胎于生活的文字无疑才是最具分量的。梭罗的《瓦尔登湖》,便是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从七百多个日升月落的轮回中沉淀出的生活的缩影。那近三百页的文字,无疑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如秋日里挂满果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又如封印多年的佳酿——品尝时甘醇清冽,如腹则回味无穷。

1845年春天,梭罗带了一把斧子,来到瓦尔登湖畔。1847年秋天,他握着一打写满字的稿纸,离开了他的小木屋。来去间,一切如此自然,头顶温暖的骄阳与湛蓝色眼睛里清澈的眸光,似乎都没有变。唯独手上那打手稿,其上文字如美丽的花朵,绽放出的智慧,竟然芬芳了百年的光阴。

图片发自App

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看着这本书的封面,那苍郁的树林和孤独的木屋,使我以为梭罗是一位逃避世俗的隐士。而真正进入《瓦尔登湖》的世界之后我才发现,事实正好相反,梭罗才是一位直面生活的勇者——因为相比于在社会上随波逐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更需要莫大的勇气。

梭罗想要过简单纯粹的生活,在解决自己最基本的温饱之后,可以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字、拥抱自然。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悠闲的下午、外加一桌子饱满的阳光,这便是理想的生活。不需要机械的喧嚣与鼎沸的人声,只需要风声雨声、鸟兽虫鸣。他想,那便去做了。旁人看来怪异费解的决定,于梭罗却是如此简单自然。而瓦尔登湖也毫不吝啬的向自己这个固执的追随者,展现了温柔与美。

我对这本书感触最深刻的地方,是梭罗这位勇者对于梦想的诠释:“人要如此牢固地将自己植根于土地之中,不就是为了能够同样地伸向天空吗?——因为更为高贵的植物的价值在于它们最终在远离地面的空气和阳光中结出的果实。”

梭罗将人比作植物,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最基础的温饱就像是植物把根植在土壤之中,而在植根之后,人应该追求的,是努力冲破土壤,在空气中结出梦想的花朵。

多少人,在应该努力结出梦想之花的年纪,却贪恋土壤里的安稳,不肯面对成就梦想所必须经历的风雨。

你我本都是上帝手掌中最珍爱的种子啊,我们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形态和美丽。上帝将我们撒向人间,我们就应该自信的拥抱阳光,而不是一味的向土壤更深处扎根,置背后的空气和阳光而不顾。土壤里更安全,更稳妥,没有风雨,也没有别人异样的眼光。而缩在土壤里,不敢经历风雨,也就理所当然的变成了芸芸众生。在土壤中扎旳根,哪怕再深也终究会腐烂,而只有绽放在阳光下的美丽,才能在时光中永垂不朽。

图片发自App

《瓦尔登糊》便是梭罗绽放出的花朵。这本书的清香,弥漫了百年的光阴;其真挚的语言,指引了多少迷途的旅人;其思想的芬芳,又感动了多少自由的灵魂。

我一直期待做这样一个梦: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的灵魂能穿越百年的光阴,去到瓦尔登湖畔的木屋。和梭罗一起锄去豆子地里的杂草,再品尝一下他亲手烘烤的面包。在阳光温暖的正好的时候,我俩就在门前席地而坐,听他讲述瓦尔登湖畔的趣事。以青山为伴,绿水为邻,呼清风为友,这样,在那温柔的阳光下,我就可以近距离的触摸这个睿智的灵魂……

这就是我,梦中的瓦尔登湖。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中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