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我们的文化里,父亲是应该要是沉默的、威严的,而母亲应该是温柔的、体贴的,所以“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然而父爱又何尝不能似水呢?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既如水般和缓低沉,又如山般冷静坚定, 既能给予孩子温暖,嘘寒问暖;又能做他前进路上的舵手,规划方向。

傅雷先生说自己乎是四十五岁以后才开始发掘父性,常常回顾往事和孩子的童年,聊以慰藉那一颗做父亲的老心,却偏偏在这时迎来了离别,于是父亲对孩子那浓到化不开的爱意和期盼,都扑撒在那一张薄薄的纸中。傅雷先生的的家书有时字字珠玑,点到为止,有时兴起又一任信马由缰,洋洋洒洒几千字,与孩子探讨文学艺术,教之做人的道理,真挚坦诚,无半点矫饰。正如他的为人,坦然直白,一片赤诚。

在傅聪离开家的十三年里,父亲的信件一如既往,从未中断过,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傅雷先生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与孩子通信。这些雪白的信件不停往来于两个相隔千里的国家,跨国遥远的大西洋,一直陪伴着傅聪,伴着他走过十三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

尽管距离遥远,但那深重的父爱永却未曾因距离减少半分。傅雷先生写信的频率很高,有时甚至一天一封,信的内容也是多有涉猎,有一封信甚至是傅雷先生用蝇头小楷为儿子抄录了整整一节《希腊的雕塑》,只为方便让儿子看这一节的内容。可惜这十三年里傅聪的回信不多——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忙绿、奔波的生活,以及父亲身份的转变,都让傅聪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对待父亲的这份心意。然而昔日那个脾气暴躁、总是板着脸的傅雷却变得柔软起来,哪怕回信里只有寥寥几句问候或者一份日程表,都能让这位父亲感到由衷地高兴。儿子傅聪回家的日子也成了做父亲的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

传递了十三年的傅雷家书是一扇窗户,借由这些信件,我们得以窥得既有现代精神又浸染着书香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庭教育和精神世界。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封存了一位父亲最浓烈炽热的爱意和期待,充满了为人父母的强烈责任感,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蕴含着人间至纯至美的爱意。在未来的日子的,这些信件和傅雷的思想,也会一如既往,伴着傅聪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和生命的每一个转折。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