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

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获取的渠道随手可以触及,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打开手机各种读书社群、公众号、头条等活跃在我们眼前。处于生存和商业的目的,这些渠道在争夺着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顶流的知识付费IP,如樊登读书每周解读一本书、得到每天一本书等也在竞争中占据了80%以上的注意力。

被占用注意力资源不可怕,毕竟学到知识是自己的,可怕的是社会层面层出不穷的知识焦虑时间,有些自媒体通过贩卖知识焦虑绑定我们的注意力。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其实每每看到一些牛人分享自己一年100书,利用假期充电读了几本书,再看看自己加在微信读书书架上的书感到莫名恐慌,激发起自己读书和听书的热情。

但为了读书而读书并不是我的目的,花了时间总归希望读过的书,看过的文字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些印记,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只是闷头读,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樊登老师算是知识圈擅长读书之人,读了他的这本《读懂一本书》才发现,读过和读懂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读懂还需要一些先决条件。

读懂一本书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阅读一本书的基础知识储备,即所谓理解能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我同事上周分享了他们清华MEM一门关于投资的课程,他和他的同学上课都是叫苦连天,因为之前没有相关的基础,老师列出的共识和理论完全是新的,根本无法理解,为了弄懂课上的内容,他们只能去查阅资料从基础概念补起。

樊登老师在书中也给读者介绍了这个池子应该有: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常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的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当自己的池子里没有东西时,新接触的知识或概念的存在只能是一座孤岛,与其他知识无法进行连接,丛书本中吸收和转化的概率就会很低,但对于任何知识的获取或读书总会这样一个积累过程。见过世面,阅读足够广泛,这样才能够淡定对待每一本书,发现书中有价值的点,并与已有知识形成链接和共鸣。

要读懂一本书,还要养成读完书总结的习惯,这一点是我最为欠缺的,记得高中的时候老师假期竞争会布置一些课外读物,让后写读后感,老师当时应该就是为了锻炼我们总结反思的能力吧。遵循学习遗忘的规律,这一动作的却是,所读的内容很对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按照樊登老师的说法,这是知识的自我反刍,通过知识本身达到自我巩固加深理解,不是读书划重点一时爽,读完什么也没记住,如下的方式可以尝试:

● 阅读时尽量少画重点。

● 读完后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

● 挑战大脑,回忆全书,构思思维导图。

● 把自己当作传播者,加深理解。

读书以致用,读懂是应用的前提,先践行樊登老师读懂书一本书的两点指南,然后再去学习结构书、讲书等更高阶的读书学习方法。


《读懂一本书》

Wednesday 13/07/2022

 简 书2022/015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