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台灣107口述稿(四):離家與回故鄉,都是傳承的一部分


2013年查馬克與泰武傳唱的孩子們,到我的工作室裡分享他們所傳唱的歌謠與故事

離家與回故鄉,都是傳承的一部分

接下來,我從文化「承與傳」的角度,來談談「離家與回故鄉」這件事情。

什麼叫文化?文化是人們透過一代一代,在幾百年幾千年的生活中不斷累積下所留下的好東西,那是拿來促進生活品質,面對生命中挑戰的重要智慧。從這裡來看文化,那是很珍貴的,但因為歷經的時間長久,文化的存留都得靠有心的人們一代一代的傳遞,不然斷掉了,這些累積起來的智慧就難以找回。所以這幾年可以持續看到,許多人回家鄉,其實是為了把重要但卻微弱的傳統文化支撐起來,好能繼續傳遞下去,不至斷絕。

泰武古謠傳唱的指導老師查馬克,就是當年參加了一場部落的婚禮,看見婚禮上女方的家族吟唱祖先的歌謠,接下來換男方應該要接上,但男方家族卻無人能接唱,查馬克說當時他看到這一幕,淚流滿面,因此更盡力帶領一群願意學習的孩子,重新吟唱被遺忘的祖先歌謠。因為歌謠是原住民傳遞文化的重要載具,失去歌謠,就失去了祖先的聲音,就失去了和文化的連結。

後來查馬克帶領的傳唱團隊得到金曲奬、上了國際舞台,但查馬克說:這都不算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在十年、二十年後,這些孩子在部落的婚禮上,在祭典上,可以吟唱祖先的歌謠,讓歌謠回到生活裡,那才是他最想要看到的。這叫做「文化復現」,是真得需要有心的人回故鄉努力,才能把文化承接起來、傳遞下去。


傳承,不該是完全複製

但我覺得,文化的承與傳不是從上一輩的手中拿過來,就直接整塊的遞給下一代,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文化的傳遞不會是複製的過程。以一個家庭文化的傳承來說,我們其實不能不經思考體驗,就完全複製我們父母所給的。如果回頭看我們的父母親,他們也一定不是直接複製我們的阿公阿嬤,就囫圇吞棗的拿給我們,承接文化一定不能照單全收,否則文化就無法「演進」,文化就會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裡,失去支撐「人」的力量。

所以我是這樣的看的:如果父母輩傳遞給我們的文化是A,我們離家其實是要去找B,是要長出和這個家裡不太一樣的B。當我們離家在外把這塊(B)長夠了,再「回家」好好的接上父母給的,這時我們才有能力把A跟B揉在一起,成為自己身上獨特的好東西。等到有一天,我們有下一代的時候,再把這樣文化傳遞下去,而我們孩子他也要經歷同樣的歷程,出去尋找屬於他自己的新元素,再把他的長出的那一塊拿和我們想傳遞的揉在一起….。也就是有這樣的歷程,文化才會是活的,這樣的文化才有辦法經的起一代一代外在環境的考驗而存活下來。如果我們跟八百年前的行為思考舉止一模一樣,我們其實要在現在這個環境裡存活是辛苦的。

離開家的孩子,對家的代代延續,其實是重要的

如果文化必須要有生命,文化必須不斷進展演變,那這些「演進」可以不斷發生,是因為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願意踏出腳步,說:「我要離開家看看世界」,才能為文化的演進加入新元素。所以對我來講「離家」的孩子,對一個「家」的文化延續演進,可能是很重要的。如果從這裡來看這些離家的孩子,其實是很勇敢的,他們其實不是「背棄者」,反而像是帶著某種使命出發的探險者。

所以當我們把回家和離家放在一起觀看的時候,對於「離家」又可以有新的解構層次。

離家其實對整個家族甚至社區文化的更新,是有影響力、是重要的。

如果這是一個可以觀看離家的觀點,那麼,我們對這樣的孩子,是不是該給出更多的寬容與敬重?

如果我們把這樣的概念推到更大,其實你去看那些沒有辦法進到主流文化在外頭闖蕩的孩子,一個一個的生命衝撞著體制固執的地方,短期來看,主流文化會很不適應,會難受,但長期來看,他們會不會也是活絡我們文化重要的行動先驅?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因為有這些「衝撞者」,才能一代一代的演進,對人更為寬容、更尊重差異?

當然,在此我又得停下來提醒一下,我不是說從家裡出走、和主流文化衝撞才是「對」的,有的人可以好好守在家裡,可以依循主流文化的教導行事,這些都沒有不對,這些人其實是「穩定」的力量,也是重要的。但我覺得一個社會、一個家族是需要不同力量「合作」的,有穩定的守候、有追尋的出走,這兩種力量對一個文化的傳承是重要的。

我們文化裡容易欣賞穩定守候的人,但卻常找不到好位置來看待這些「離開」的孩子。我如此的解構「離開」行動,只是為了說出一種眼光,讓我們也可以好好的看待這些離開的人,至少我們可以祝福那些出走的生命和靈魂,他們其實某種程度是真的很勇敢的。

回家,是為了接上情感,傳承文化

對我來說,回家或回家鄉都很相似,只是家鄉的範圍大了一些。許多時候我們想回家,是為了接上情感,因為知道有個地方是自己的根基,有個地方有我們想念的人,父母會年老的,會需要我們的陪伴,所以有人回家是為了情感。

有另一種回家的理由則是為了傳承,為了接上家裡這一整套的味道,但我發現,連結感情和傳承文化這兩個部分是分不開的。早上我說查馬克回部落傳唱古謠,會有這樣的想法是他在大學時,一個人在外地生活,常想起他爺爺在他睡前床邊哼著歌的聲音。他說爺爺哼的歌謠雖然常都一樣,但喝酒醉的時候跟清醒的時候唱起歌,味道就是不同,他一個人在異鄉孤單的時候,想到的都是這些。他離家時才發現想念著「家」的什麼,這讓他啓動回來傳唱古謠的念頭。所以查馬克回故鄉,既是為了傳承了文化,也是為了連結了情感,回鄉同時完成了這兩件事。

很特別的是,我們要看得到自己家裡的味道,常常是因為我們曾經離開過。我們離家在外,在睡夢前的被窩裡、在一個人用晚餐的時候、在過節的時候、在受挫難過的要死的時候,才會一次次發現,原來「家」是這種味道,然後有一天我們希望可以把這種味道接回來,心裡也希望有人可以繼續守候這種味道,於是回到家、回到社區、回到部落來承接文化,也傳遞文化,這時候就是道道地地的「回家」了。

(待續….)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動台灣107口述稿(四):離家與回故鄉,都是傳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