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链接:“教师如何做研究”。

这句话,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神经,“研究”一词不由得让我全身敬畏,浑身觉得,即便是我从“研究生”毕业多年,我依然觉得我会不研究。

我常对自己说,不管自己曾经有过怎么样的学习历程,现在我依然要加紧学习,如果不学,我肯定是会落后的。

也许不学不知道,一学就吓一跳。我所关于自己的认知,我对研究的理解一下子就彻底明亮了。

先来说一说,为什么要研究?

陈大伟教授指出:研究是持续思想和行动结合,研究可以让教师生活变得幸福和美好。

由于陈教授的讲述都是围绕着故事,由故事展开,让我听了一遍一遍,晦涩的研究意义变得如此不一样。

我记得,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讲座,为什么这样讲:第一个原因是,我想过一种幸福生活。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我读到了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持续”一词把我带到了研究的意义的重新理解。因为,如果说思考也好,写作也好,我也在做。可是如果要说持续性,我想,我可能有所不足。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我对研究的内涵的真正理解。可能过去,我自己写一个小问题的思考,自己就觉得好棒啊。自己就陷入到一种自己的迷恋。实际上,这个小问题我只想了一点点,太不值得沾沾自喜了。

真正去研究就会瓦解自己的迷恋,让自己逐渐清醒过来,逐渐明媚起来......那么,自己就会明白谦逊的真正意味,明白对话的真谛。

不少人有一种错觉,教育的美好是本来就有的一种面貌。其实,教育也有艰难的一面。

教育的艰难,不是让我们逃避问题,让我们回避问题,而是更需要我们去勇气面对、有思考能力去解决。

胡杨是一种树,但是它具有难以想象的生命力,它的根部能够扎根到二十米一下的地层汲取水分,只要稍微有一点点湿度,它就能傲然挺立。

回到我们自身,为了更好地生存,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你的身上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你的问题,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研究?”“改变只谈现象的习惯,要有研究原因的意识”“改变简单绝对思维,要复杂变化思维”“解决问题的聚焦意识,实践行动的顺序的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