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乔:教育机构没钱也要做品牌的 3 个成本!

在教培行业,提到做品牌,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没有预算,品牌是属于大机构的,我们暂时不想太高调等等。


不想做品牌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但做品牌只有一个理由,成本!成本!成本!


▲决策成本


对于机构的招生,无论是地推、外呼、活动,宣传、官网,还是其他渠道,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线索,转化成学员。


线索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线索,是客户主动找到机构,另一种是被动线索,是机构找客户。


相对而言主动线索转化率非常高,但没有品牌的机构主动线索很少,甚至没有;被动线索也是品牌机构好一些。


最重要的一步,转化为客户,品牌机构优势也非常明显,本质原因在于客户的决策成本。


价值

考培类的客户在决策中,付出的成本包括金钱、时间、机会,早教等低龄品类还要考虑安全成本,还有权重认知成本。


而对应机构能够提供的有4个价值,分别是产品内在价值、产品外在价值、品牌保障价值、品牌彰显价值。


品牌彰显价值

在教培行业中,商学院具备一定的彰显价值,对于其他品类都是追着客户走,则不具备彰显价值。


产品外在价值

而产品的外在价值,在教培兴起的阶段是负价值,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城市,如果听到谁家孩子在补课,一般认为是学习不好。


而现在虽然补课是常态,但在裂变的过程中,高势能人群依然很难实现。


因为好老师是稀缺资源,适合孩子、并且能够帮助孩子的更是稀缺资源,机构的学生增加一方面稀释资源,另一方面孩子在考试的路上增加了一个竞争者,但家长不会理性的去分析。


就像机构有了好的招生方案,不会去分析如果竞品用了同样的招生方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对自己的影响,对市场动态平衡的影响,而是本能的拒绝分享给竞品机构。


产品内在价值

余下产品内在价值和品牌保障价值在教培行业中是最常见的。


产品内在价值由一些客观条件组成,也是定价的重要参考。

然而在教育同行们多年的坚持努力之下,不断降价、打折使得很多家长对价格敏感,对于真正的名师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普通老师却相反。


过低的价格导致利润下降、成本上升。

在成本优化中,某些机构会选择在教学部分,而后通过包装宣传名师。随着名师造假,某些有规模的机构暴雷,家长们对机构的信任越来越低。


信任低,导致决策成本增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人们的固有认知。当客户担心:“这样规模的机构都会暴雷”,怎么解释,怎么证明呢?总不能拿出财务报表,或者账户余额吧!


品牌保障价值

这时品牌保障价值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因为有保障价值,客户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例如,某些机构推出的保过班,客户就愿意支付高出普通班几倍的价格,但产品内在价值并无差别。


只有机构具备了保障价值,家长才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有了丰厚的利润,机构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才能建立价值网,才能建立生态。

否则在市场的波动中,永远是最容易受伤的那个人。


只有机构具备了保障价值,家长每一步决策的成本才会降低,才更容易选择机构。


品牌优势

简化举例:线索1、2和粉丝都是100,无品牌机构转化率50%,利润率25%,客单价1000。

营收=获客*客单价

获客=顾问线索*转化率

顾问线索=(线索1+线索2+线索3)*转化率

线索1=活动

线索2=地推+官网留言+热线

线索3=粉丝*转化率


对于线下机构来说,大多处在存量市场。

对于品牌机构来说,客户的决策成本低一些,转化率对应增高一些,相应获客、营收、利润会加速增长。

但没有品牌的机构会像竞拍一样,不断降价进入恶性循环。


差距不仅如此,因为基业长青才是最终目的,而基业长青就要不断获客,获客的核心问题是决策成本,因为顾客是甲方。


而降低顾客的决策成本,品牌是最优解。


▲认知成本


对于教培行业竞争的局面,听到的声音要么竞争太激烈,要么招生难,要么日子不好过,总结一句话:竞争已经进入红海了。


但这是从物理市场角度出发,而心智市场还处在蓝海,距离红海还有“十万八千里”。


因为目前教培机构,获客方式主要是被动线索支撑,说明心智市场还是蓝海,因为对机构的认知很低。


只有建立品牌才能增加客户的认知。


▲组织成本


对于获客或者市场增长,很多人认为销售为王,或者教学是核心,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组织才是根本。

因为对于教培行业来说,市场和销售是客户获取阶段,而教学和教务是客户保留阶段,只有结转之后才是真正的获取了一个客户。

否则要么流失大,要么小而美。


房租成本

价格歧视在互联网中应用广泛,在教培组织中同样适用。


房租、教师、销售和市场,这是成本占比较大的4个部分。其中房租,如果开在商场在,品牌较大的机构就可能有议价权。

这点在其他行业同样适用,就像海底捞、可口等,而这些减免的房租不会消失,而是转嫁给那些没有品牌的公司。


教师成本

教师的工资结构,大多是岗位和课时费,或者加上绩效。

相同教学水平的老师,往往在没有品牌的公司的课时费,要高于品牌机构的课时费,但到手的工资大概率是相反的。

因为没有品牌的机构,往往没有那么多课让老师教。


很多在品牌机构的老师是知道的,但不走的原因有两点占比较高。


第一,是确实到手的工资比较高。

第二,就像很多人对程序员的能力用代码量来衡量,虽然这很不靠谱。


同样的,教培行业很多人对老师的衡量标准也是教过多少学生,教学多少小时等,包括包装老师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这也很不靠谱,如果你认同刷题无效的观点。


但这是很多人的衡量标准。

所以,无论是专业路线还是晋升管理路线,在品牌机构的未来的价值更高,收益更高,这是很多人坚持的理由。


销售成本

相差更悬殊的就是销售和市场了,销售的情况和老师差不多,只不过在提点上。

没有品牌机构的提点,可能是品牌机构的10倍左右,但到手的工资依然没有办法和品牌机构的顾问比,而且在销售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市场成本

在市场方面虽然比值没有销售高,但是差距也是很悬殊的,因为预算本身占比就很高,某些机构可以占到40%,而品牌机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控制在10%左右,甚至更低。


当然,也会有些没有品牌的机构的人说,自己控制的还不错,市场预算占比10%,只不过市场动作不能停,因为停了就没有线索了。

这种市场是销售的逻辑,而非营销的逻辑,因为市场动作后的成果是滞后的。


从这四部分来看,没有品牌的机构比品牌机构的成本高出很多,但问题远不止于此,因为这仅仅是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很多普通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梦,就是跨越阶层进入“上流社会”。

但终其一生后梦醒了发现,距离“上流社会”仅仅迈出几步,甚至原地没动,因为阻挡普通人的不是距离,而是鸿沟。


商业竞争中那看不见的鸿沟就是组织。


第一道鸿沟

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人,组织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大多数人的理解。


如何找到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是组织的重点之一。


对于没有品牌的机构,其实很多人的稳定性也很好。占比较大的是这五点原因:

第一,信息差,一些人并不清楚薪资的差距,大多机构都是保密的;

第二,品牌公司暂时没有岗位空缺;

第三,能力不足以进入品牌公司;

第四,品牌公司人才多,相对竞争也激烈,更加喜欢安逸;

第五,家庭、距离等其他因素。


第一、第二种情况对于组织来说是不稳定的、有风险的。

第三、第四种情况对于组织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因为当一个组织的大多数或基层由羊组成,即使文化是狼,也始终是羊,最多是个披着狼皮的羊。


第二道鸿沟

很多人都认为,最好的组织的组成不是全员皆人才,而是适合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人性,人才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站在各自领域内的上层,没有人愿意成为衬托他人的绿叶,除非不差钱,或者满足理想。


但对于一个人才济济的组织来说,考验的就是CEO或人力了,就像碳原子既可以组成石墨,也可以组成金刚石。


反对组织皆人才的人,大多认为人才不好管理。

因为人才大多是有性格的,毕竟努力是为了取悦自己。

而一个组织中,少数人才,尤其是分散到各个部门中,其他由普通人组成,这种组织很好协同和产出结果,属于中心化的组织,管理相对容易。


但一个组织都是由人才组成,且由文化驱动可能会很麻烦

当普通组织遇到这样的人才组织时,相差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有建立品牌才有丰厚的利润,才能满足人才物质的需求。

只有建立品牌才有更高的平台,才能给予人才更好的发展。


在竞争中,组织面对的还有两座大山,一个是预算,一个是品牌。


▲预算

即便是有了人才,组织优化的也很好,想要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也需要充足的预算来加速,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长大概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也有很多机构并不是不想做市场,而是真的拿不出充足的预算。这种情况即使融资也是困难的,因为资本在介入之前,大概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毕竟投资是商业行为。


▲品牌

在营销中有认知大于事实的说法。网上有个视频,一个女孩走到一群看似混混的面前,伸手抢包,这时大喊抢劫,警察过来就认定女孩是受害者。

虽然是个段子,但反应出了认知大于事实。


品牌就是通过认知的方式实现心智预售。

一些小而美的机构,虽然老师教学能力很好,销售也不错,但是在外呼、在地推、在讲座上的效果就是不好,原因就在于没有品牌,没有预售。


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机构没有人、没有预算、没有品牌,哪个是第一位的?


很多人认为先找人,招人很容易,但找人才却很难。

人才为什么要来?你的待遇会比现在高出多少?未来发展会高出多少?


如果先找钱,没有人,也没有品牌,资本如何看好机构?

最后就剩品牌了,很多人对品牌的认知都是高额的市场预算,要打广告等,如果你听过张邦鑫老师的3次100分的故事,就不会这么想了。


所以对于机构来说,在人才匮乏、预算不足的时候,做品牌是最优解。

因为没有品牌的机构很难跳出成本高、利润低、找人难,预算少的困境,更严重的是有钱才能做品牌的思想囚笼。

你可能感兴趣的:(龙小乔:教育机构没钱也要做品牌的 3 个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