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崔翔宇(笔名采铜)在2016年出版的一本个人成长类的畅销书,目前《精进》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三部。第一次听说《精进》时,原本只以为这是个常规的个人提升图书,无非讲些选择、学习、自律等等的内容。同样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最近看到《精进》已经出到第三部了,想来必然是个很不错的作者,《精进》必定会有其独到之处。怀着这种心情,我开始了《精进》的阅读之旅。这段话其实十分狂妄,先不说采铜博士如何了得,一个作者能将自己的学识整理成文出版成书,对我来说已经是个神一样的存在了,我是没有资格去指点的。不过,读书笔记就是要将自己的所看所想真实的表达记录下来才更有意义。这里会大致按照书中结构进行整理,对那些让我记忆犹新的重点描述。
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有精彩提炼,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可以作为精进的指导。
每个章节末尾也会有一些实践练习,这个练习能够引导我们一步一步的去思考、去审视我们的所做所想,相比只讲不问的图书来说,这种方式效果极佳。
《精进》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7个方面做了分解。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功和改变的前提。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为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会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思考发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对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会发现它的价值。才能 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和时间做朋友,你怎么样对待时间,那么时间就怎样对待你。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有时在孩子专心画画或者做手工时,和她说话总不见回应,当时也知道她在专注的做事,但却没能想到,自己应该向孩子学习,进入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并用“郑重”来形容。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的“时间视角”概念,从时间前后和积极程度提出了五种不同视角:
积极过去:积极心态看过往,易怀旧,怀念过去的美好,珍视亲情和友情,但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消极过去:消极心态看过往,沉浸过去的伤害法自拔,出现心理问题几率比较大。
享乐主义:对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幸福感较高,但易出现上瘾行为。
宿命论看当下:对现在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自己只能顺从或忍受外界的安排。
未来视角:具有前瞻性,关注未来的目标和任务。愿意放弃当下的享乐,时间利用效率高,易取得较高成就,但担心未来,幸福感不强。
这五种时间视角每种都不是完美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刻使用不同视角去审视。工作场景适合未来视角,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生活时间适合享乐主义,享受当下。要灵活切换时间视角,让我们更加从容自如。过去最远的延伸正在此刻,未来最早的起点也在此刻,我们可以完全掌握的自我也在此刻,所以只有此刻才是最重要的。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太多信息干扰我们,需要过滤掉干扰。主动过滤掉的噪声越多,你就有越富裕的时间、精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时间的使用快慢书中提供了一个原则。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常规的事务性工作、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购买、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论。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品、自我反省、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的酝酿过程、为挑战任务做准备等。
检视你现有的时间观
1.你会经常想起过去的事吗?大多是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它们分别给你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你是否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是否经常不顾后果或者禁不住诱惑,做一些对未来有所损伤的事?
3.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事情自己无能为力,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者觉得未来变数太大,无法真正为未来做规划和打算?
4.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边人的感受?
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举出3—5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列举出3—5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请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除了工作,请写下3—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巴菲特说过,必须擅长说“不”,以便去做哪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当我们限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事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对于这种现象,作者给出如下三步法: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进行修正;
3.形成新的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文中提到了“精细化思考”的概念,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对于如何选择工作可以利用如下维度进行选择,从得出哪份工作更适合自己。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这是我目前对自己工作目标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在整理读书笔记的前两周写下的,现在看了看,目标中的家庭因素太少了,因此需要再次审视自己对家庭的投入与贡献是否足够。
第二步 因素穷举
列出考虑或避免的因素,部分参考《生涯咨询与辅导》和《精进》,结合自己所关心的内容进行调整。这里有个隐含信息点,对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我能做什么"这会直接关系到收入、影响力、说服力、声望等因素,因此选择工作不仅仅是"我想要什么",也需要评估是否真的有能力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对于因素,某些因素会具有一票否决权,比如违法的、违反道德的或者坚决不能接受的某个因素。
序号 |
内容 |
描述 |
1 |
冒险 |
工作充满挑战,需要冒险。 |
2 |
权威 |
在工作上运用自己的职位控制别人 |
3 |
竞争 |
工作中必须经常与人竞争 |
4 |
创造性与自我表达 |
在工作中经常能运用想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
5 |
弹性时间 |
可以自行决定工作的时间 |
6 |
助人 |
能够对别人的困难提供直接的帮助 |
7 |
收入 |
工作能够赚大钱 |
8 |
独立 |
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
9 |
影响他人 |
工作上能影响他人的意见或决定 |
10 |
领导 |
在工作中能够指导、管理、监督他人 |
11 |
户外工作 |
工作的地点在户外 |
12 |
说服 |
工作的性质是说服他人行事 |
13 |
劳动 |
工作需要用到许多体力劳动 |
14 |
声望 |
工作能使自己在别人面前、在邻里之中有地位、有尊严 |
15 |
公共关注 |
工作能使自己很快地得到别人的注意 |
16 |
公共解除 |
工作需要经常与公众接触 |
17 |
认可 |
工作有利于自己变成公众人物 |
18 |
研究 |
工作上能发现新的东西然后应用它 |
19 |
例行性 |
工作有着固定的流程,不必经常改变 |
20 |
季节性 |
只在每一年的固定时段才工作 |
21 |
旅行 |
工作需要经常旅行 |
22 |
变异性 |
工作的职责经常更改 |
23 |
照顾小孩 |
工作的对象是孩童 |
24 |
手部操作 |
工作中大部分需要用到手部的动作 |
25 |
机械操作 |
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机械等设备的操作 |
26 |
数字运算 |
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统计学或数学 |
27 |
培训指导 |
有 优秀的导师或主管进行一对一知道或可参加有体系的培训 |
28 |
工作强度 |
工作需要经常性地加班,工作节奏快 |
29 |
团队氛围 |
和谐、附有生产力的团队氛围 |
30 |
考评制度 |
有公正、透明、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
31 |
晋升空间 |
公司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上升通道 |
32 |
工作环境 |
公司为员工提供舒适、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
33 |
食物 |
员工在上班期间能获得营养、健康、美味的食物 |
34 |
艺术性 |
工作内容与艺术什么相关,以顺带获得审美愉悦 |
35 |
社会责任感 |
工作的内容充满了正向的社会责任 |
第三步 为因素赋权并评分
权重在-5分到5分。越希望该因素出现,分数越高;越不希望该因素出现,分数越低;如不关注,写0。机会得分可在1-5分之间,不同机会使用相同的标准打分即可。机会A的加权分=权重*机会A得。当设置完权重值之后,对齐进行降序排序,再次确认是否与个人对工作选择的因素相匹配。最终为不同机会进行评分,得出更改选择哪个。
对于选择,我们对自己做了太多的框框,阻碍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更多的在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只能做什么、我们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就像上述选择工作时,不自然的就会关注到曾经的能力或经验。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要想突破这种限制,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决心。
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以精益创业的方式: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负面意见并慎重地审视。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工作的秘诀:需要一个专注且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到“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相信科学,如软件工程、数学原理等,这些都是经过大量实践并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但对于这些科学理论的应用,需要边实践边理论。对于解决问题时,生搬硬套任何理论都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分迭代逐层应用。
书中提到了如何反思,我们可以借助反思工具、模板,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反思,使得每次反思有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远的影响。从如下几个维度对反思进行了分解。
建立即刻处理生活小事的习惯
请回想一下,在你生活中有哪些小事,经常因为你的拖延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担。请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坚持立刻完成这几件事情。
完成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1.请在你的工作或者学习中,选择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构建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2.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请拿出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3.完成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工作,可以分为几层?请尝试采用图层工作法完成它,并与之前完成它的方式进行比较。
4.请将你的成果在相应的线上或线下平台公布,收集外界的反馈意见,列出其中对你最有启发的3—5条建议。
5.根据收集的建议,以及个人的思考,重新修正你的“产品”。
在行动中反思
1. 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其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最后怎样结束?
2.在梳理中,你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3.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对你有什么启发?
只有最后用作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在这一章节书中上来就进行了灵魂拷问: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读书?对于我来说,希望可以通过学习与读书,有以下几个目的:
1.发现些自己的知识盲区,减少哪些“未知的未知”,不一定能够成为“已知的已知”,但也能够达到“已知的未知”的程度,便于自己在某天需要时想起:有这么个方法或许可以伴我解决某个问题。
2.对于优秀的、经典的观点和方法,不同作者会在不同场合都提起,如果这些方法我没有应用,那么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提醒或触发,让我注重这种方法的应用。如果这些方法我已经应用,那么可以帮助我分析我的应用是否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3.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准备的越足,抓住机会的几率也就越大。
4.满足好奇心。在工作相关领域有太多的为什么我无法给出答案。
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霾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思考四个问题: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
1.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我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哪些补充或挑战?
3.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经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还有哪些知识无法轻易获取或解答,同时又值得我去探索的问题?
通过问题来提升学习质量,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当没有问题引导时,我们常常知识零散、随性地涉猎学习材料,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得到的是一盘散沙。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则连续不断地构筑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在一起。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不只要取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要把知识当成意向技能操练。求知分为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重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从问题开始
解码与融合
学以致用
精简并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足够强大的潜意识,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当某个问题想久了,会按照某个思路想下去,但一直想不通,钻进去出不来。这时需要看些无关的书、做些无关的事,或许可以在其他场景找到灵感。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1.尽可能地收集原始资料;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的到来;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随机与混乱,可以为我们带来灵感。
将思维图形化,如思维导图、流程图、序列图等等。
当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的某个侧面或者局部。如果需要把问题的方方面面想清楚,则要苦难得多,只有少数思维能力极强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里借用一位老领导的话:任何问题都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可以利用清单进行强制思考,清单如下优点:
书中对于清单的用途举了个例子:每周快乐清单,列出那些让你感觉到快乐的事情。
1.统计你每天关注的信息所包括的领域,去掉其中价值不大的,最终保留3—5个最有意义的信息领域。
2.为你所关注的领域,选取3个最有用的信息渠道来源,并写下这样选择的原因。
3.在你确定关注的领域中,最近最值得你关注的一件事是什么?
4.你的有效信息渠道中,阅读足够多有价值的事实报道或介绍。
5.借助适当图像,将你所了解到的信息表达出来。
6.基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现在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7.关掉你脑中的评价或不可能的声音,列举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答案。
8.先搁置上面列出的答案,去看一些与此毫无关系的信息或资料。然后再去看你之前列举的答案,你是否有新的补充?
9.对全部列举的答案进行审视,写出为什么你会得到这个答案。把现在你觉得不合理的答案去除,形成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清单。
10.寻找更多类似事件的资料,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有模式。
11.通过对类似事件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答案,通过已有的和寻找更多的事实材料(包括其他事件的材料),来论证这个答案,并写成一篇文章。
12.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文章的核心观点。
13.利用下面的乔哈里窗格,对你的文章进行解析,并修改。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克里夫顿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眼球,归纳出人可能具有的34种优势,比如适应能力、分析能力、统筹能力、沟通能力、专注力、创意能力等,并设计出了一个才能发现工具:优势识别器。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理论,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认为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而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人则具有“僵固性心智”。若想从僵固性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则需要进行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我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的更好、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些什么东西。对于天赋的重要性不能忽视,但也不能太过于重视,借用知乎的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要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木桶理论适用于团队,但不适用于个人。要基于岗位要求找出最具有相应能力的人,而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弱点。要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把一件事请做到极致。齐白石学画画、张艺谋学摄影,都是这方面的故事。如果凡事只是蜻蜓点水,永远只能浮于表面,很难成为T型人才。
不要凡事追求完美,想要一丝不苟的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他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他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假设每天有10小时学习时间,用28理论,8小时在主业上,避免各种信息噪声干扰;余下2小时,可以自由学习,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要照看好自己的注意,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对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较小的时间广泛涉猎。
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的挑战,从而激发无限潜能,为学习增加难度。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凡事靠意志力的事情,基本不会做完。做一件事情,先做起来,投入并专注的做,并把一件单向的事情变为双向,得到正反馈,那么会越来越有动力。不需要有意志力拖着走,自己就勇往直前了。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成为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书中提到了作为大学生该如何去主动探索,稍加调整也可以适用于职场人。
书中提到了如何求解现实问题,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企业里给出的问题都是具体而特殊的,断无前路可循,必须养成主动思考、先行分析的习惯,通过思考提出若干假设后再去找文献或其他方法探索论证。
3.继续独立地思考,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于近似的问题。
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这个方法和麦肯锡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十分相似,都明确了要明确问题、思考、论证。
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如下都是成为独特人的进阶之路。
1.请你选择一门可能枯燥但有用的课程进行学习,并做好具体的学习规划。
2.这门课程能够让你增长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有多大的价值?
3.对于这门课程,你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到哪些优质资源来帮助你的学习?
4.在学习中,有哪些理论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经过现实的检验,对于原本的理论你是否有了新的思考?
6.在这门课程中,对比他人的观点,你有哪些独特的看法?
7.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是否有什么比较酷的想法去尝试?
8.请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作品。
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我所工作的领域有些相关,因此需要将其列为下一步的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