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作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日期:2020-6-20
方式:得到APP听解读+樊登读书听解读+看相应解读文字+看郑也夫序
In the 1990s, the psychologist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introduced the term FLOW, a mental state during which people become wholly immersed in the activity they are doing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time and space is altered, their entire being filled with enjoyment.(人们完全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中,因此对时间和空间感知改变,整个人充满喜悦的心理状态。)
While you are under this Flow mental state, you will experience:
1.Completely immersed and engaged in what you are doing (完全沉浸于并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中)
2.A sense of ecstasy, feeling outside everyday reality (一种陶醉感,感觉自己超然于日常现实之外)
3.Great inner clarity (内心的澄明)
4.Confidence in the task at hand (对手头的任务充满自信)
5.A sense of serenity (一种宁静感)
6.Timelessness, hours seem to pass in minutes (超越了时间,几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
7.Intrinsic motivation, meaning whatever has produced the flow is its own reward (内在激励,即无论产生什么结果,心流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以上的英文描述应该让每个人都向往,总结起来,我觉得应该是一句话,
心流,就是你沉浸于幸福快乐的状态!
《心流》这本书,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似乎是一个无人能解答的问题,但书的作者通过十万份的问卷等大量的科学实验做到了。相信他在做这些常年的数据收集和研究时,也经历了不少“心流”状态,他因此而快乐幸福。
现代人的两种不幸福的状态: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或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
解决了这两种状态,应该可以逐步达到“心流”。
郑也夫先生的序概括了《心流》的三个核心词:1.幸福 2. 最优体验(即心流) 3. 精神熵。
樊登在解读时给出如何获得幸福的答案----幸福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
(精神熵,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和我们人生的痛苦程度是相关的。)(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精神熵是常态。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
美国作者米哈里,在他的《心流》里面,提到了《庄子》的庖丁解牛就是心流状态。作为中国人的我已些许忘记,感觉很忏愧。特百度查阅并复制粘贴于此: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
原文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
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以上是背景知识的一些收集和陈述,
以下开始自己的总结:
一、如何获得幸福?也即如何获得最佳体验,如何获得心流?
1. 三观
人生观:人为什么活着?
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活着》)
有了这一点的认同,会省去很多神伤及思考之苦.
价值观:人这辈子什么追求哪些价值?选择的生存之道和生活方式,人生目标。
答:是否金钱越来越多,权利越来越大,就能够带来幸福?答案是否定的!在《驱动力》这本书里也提到个这个观点。钱、权利等外物,顺其自然,不强求。分享佛学师父发过的一段话: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想要的,能拥有,很好,但没必要傲娇!
想要的,没得到,也好,但没必要懊恼!
拥有的,好好用,非不用,请不要高束庋藏!不用还等于没有!(庋,gui,三声,庋藏)
没有的,不强求,非不求,请不要束手呆立!不求就彻底没有!
(金钱是否能让人幸福呢?米哈里做了断然的否定。)
世界观: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答:用岸见一郎的阿德勒心理学来总结---“以课题分离为起点”, “以贡献感,他人都是伙伴的共同体感觉为终点。”
2. 工作和工作选择
(1)要不要工作?
答:要!《心流》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54%的人的心流产生来源于工作。 所以不要再质疑工作的必要性,即使是财富自由也无法保证获得幸福,而从工作中能够获得。
(弗洛伊德说,“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
(2)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答:选择“跳一跳,够得着”的工作,自愿自主选择,对这个感兴趣,有热情。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在《驱动力》的听书笔记里我提到自己为什么选择目前的工作,在此再次做个自我分析: 因为可以养活自己,因为有考勤及奖惩制度的约束与激励,更因为该工作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自己感兴趣,自己努力达成后,从中可以获得即时反馈的成就感和快乐。
3. 内心的秩序,熵
虽说”幸福是源自我们内心的秩序。”,
但先明了“人们获得幸福是很困难的”,“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精神熵是常态”,这些是客观事实存在,先尊重和承认这个客观事实。然后知道生活总是无法预料,环境熵、精神熵,随时都在变化。“踢猫效应”,家人重病、人生挫折、工作不顺等,这些都是会遇到的。
(近些年我遭遇各种熵的负能量,我此刻回首往事,才明白自己当时的肤浅、慌乱、痛苦,其实是自己的内心失去了秩序。)
所以该怎么做呢?
---“心流不是鸡汤!” 而是让你保持专注、高效,遇到熵值增加时,也要淡定、从容。保持好自己内心的秩序,自律和积极努力,减少外求,增强内求。
4. 兴趣爱好及自我独处
“舞蹈是天然能够带来心流体验的行为,当一个人能够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浑然忘我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如果恰好兴趣爱好有舞蹈这一项,真的是幸运极了! 我觉得,包括广场舞。
所以,瑜伽也好、跑步也罢,下棋也好、绘画、美食,旅行,甚至即使是钓鱼(佛学不倡导主动刻意杀生), 拥有一项能够让你工作外尽情享受的兴趣爱好,也是获得心流状态、获得幸福状态的好事。
再比如此刻的我的读书、听书、写读书笔记,全神贯注,忘记“灶台、孩子、老公、工作、人际关系、家人、运动。。。。。。”,享受安静的思考和美好。
闲暇时光如何度过?---美好的文字、美好的诗歌、历史的常识、故事、逻辑学、哲学、科学、生物学都等着我们去探索。
不要放任自己。要知道再放纵一点、再轻松一点就是一个熵值不断膨胀的过程。“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不能够去体会孤独,不能够在孤独当中去寻找心流体验,这辈子可能很难去承担那种具有重压的、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5. 需要满足的5个条件
(1) 严格的自律,专注于当时的事物,集中注意力。
(2) 有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将注意力集中于此。
(3) 有即时的回馈。
(4) 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烦事被忘却和屏蔽。
(5)达到忘我的状态。
6. 活在当下
拉丁文“Carpe Diem”,如果直译为”此刻此处”,也挺好的!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好好就把握住“当时当处”。那样才更有可能获得“心流体验”,不懊悔或怀念过往,不担心忧虑或期待未来。专注于眼前当下的每一刻美好。
二、对育儿的启发
1. 先摘录郑也夫先生在序里的原文:
“积极的、能为自己建立兴趣的性格,有先天的成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但是也与早期成长关系密切。这就涉及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家长当然不可以什么够不管,但家长设定的不可以做的界限要清晰,界线之内的空间是孩子的,即给他留下较大的自选空间;并且家长对孩子当下的兴趣、所做的事情和感受要留心和重视。
用米哈里的话说:这样“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权而争吵;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拥有笼罩在他们头上;同时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与活动。
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
自己的思考:
(1)原理应该还是---尊重孩子作为他自己的这个独立个体,不把自己对他的愿望当作他自己的愿望。 爱、自由、平等、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好好平衡和随时提醒自己。“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
(2)大原则可以设定,小细节一定不要去啰嗦、控制欲望强。
(3)不要让我与孩子爸之间的不同育儿观念和方式去干扰到孩子。
(4)未成年的孩子,在心智、身体上都是比成年人脆弱的,但是不要去剥夺他的自主、自愿、个性。
(5) 明白他一定不会成长我的心中理想的孩子,但我对他的爱无条件无期限。
(6) 人生目标的获得不能抄袭,没有捷径。米哈里说:获得最优体验的手段,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每个人必须自行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所以,在该放手时,勇敢大胆地放手孩子,让他自己去选择和承担和成长,无论是未成年还是成年后。
2. 樊登解读时提到
"比如说如果你从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当中,你的父母跟你谈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看你排了第几名,班上有没有人比你成绩更好,你拿到证书了没有。
如果家里人只看重结论的话,你也不会养成一个去体验过程的习惯。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性格,包括物质条件、家庭、遗传、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于心流的体验。"
自己的思考:
(1)如同昨晚去参加线下《正面管教》所倡导的"多鼓励、少表扬",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做事过程,需要去重视,而不是去看重结果,不是要去给出一个结论,给孩子贴一个"你考了100分,你真聪明"的标签!
(2)自己也要多注重养成体验过程的习惯,极度专注带来高效和优质当然是件好事,但这个专注的过程已然就是最佳馈赠,结果如何、别人和社会评价如何,都是其次。
(3)孩子不管在体制内上学还是体制外上学,日后选择的工作不管是编制内稳定工作,还是编制外不稳定多变化的工作,都不要去看一个所谓"混得好不好"的标签结论/评论,而是一直引导和跟他一起体验这其中过程的各种快乐、挫折、成长。
3. 如何独处?如何能够忍受和体会孤独?
孩子最近时常会大喊"太无聊了!无聊!无聊!" 不再像三四岁时,自己一个人玩玩具能玩一两小时。没有电视看,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他就坐立不安,停不下来,心情烦躁。
看到书里提到孩子从小应该学会面对孤独,学会忍受和体会孤独,并在独处及孤独中去寻找心流体验,给自己提了个醒。是时候慢慢想法与孩子一起去探讨和尝试,在没有电视、电子产品,没有他人陪伴时,如何平静愉快地一个人独处!
三、对现代人两种不幸福状态的回答
1类: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
----去工作挣钱、去设定更高跳一跳达得到的目标。
----去寻找新的兴趣爱好,尽情享受其中。
----去帮助他人,贡献感是我们的幸福源泉。幸福即贡献感,“我对他人有用”让人生有意义。
2类: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
---三观调整,尽量减少物欲。 基本温饱或小康即可。外物努力,但勿强求。
---课题分离,他人承担他人的课题,自己承担自己的课题。
---焦虑若因为工作,知道结果无法控制,能控制的只是自己的当下努力。
焦虑若因为未来,明白多思无益,未来不可控,活在此刻此处。
佛家言“世事无常,但无常便是有常。”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保持住自己内心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