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的是:能够正确认识他人的叫做智慧,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才算是聪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识别、评价他人往往都比较客观公正,因为我们可以从多方收集信息,综合其老师、同学、朋友、同事、客户等等对一个人的评价,再加上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够充分佐证自己对一个人的看法,而不失偏颇。但是往往是对自己,却是很容易跌入自我认识的“陷阱”中。我们是否经常会相信,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一定能够做成?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这是一句多么让人倍受鼓舞的口号。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做人做事的成功,是由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过分自信、过分自大、过分自恋其实是缺乏对自己的正确的认知,陷入了“自我效能误区”。因为,在自我认知方面,我们的信息来源往往是单一的,很难有人会当面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问题,帮你改正不足,使你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时仅仅靠着自己的反省、总结、改进获取进步是不够的,长期听不到批评的意见,我们会逐渐放大自我效能,但令人遗憾的是,仅仅靠膨胀的自我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

要做到自知者明,需要跳出几个自我认识的误区。一是跳出过分自信的误区。很多人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预测、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结论甚至自己的关系和资源,基于这类绝对自信所做出的决策和判断,恰恰却经常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如同在证券、股票市场里投资的多数人一样,有的人相信自己从书本上、教室里学到的并不系统的理论,认为自己掌握了“天机”,凭着“K”线图走势决定买卖行为;有的人喜欢道听途说,认为自己掌握了内幕消息,找到了低买高抛的最佳节点;有的人生搬他人的理论,认为自己取到真经,机械的执行买卖操作。当股市在牛市的时候,大多数投资都赚到了钱,于是自己便愈发“自信”。一旦股市低迷,惨遭套牢,就不解困惑,伤心失望不再关注。这恰恰是非理性的表现,股市越牛时股民越不需要关注,因为投什么都赚;股市越熊时越需要关注,因为熊市才往往是入手的最佳时机。而大多数人却为了保护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能理智的发现并适应事物的基本规律,获得的是负面的效果。

二是跳出自大效应的误区。多数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对社会、对团体、对家庭的贡献要比别人大,对他人的帮助比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要大。当自大形成了习惯后,人就会放大自己的长处,缩小自己的短处,只看得到或者只愿意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点,做事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和个人能力,失败时完全归因于客观条件缺失和团队不给力。有时甚至认为,好的事情总是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这种自我夸大其实只是表象,本质上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我们经常用“夜郎自大”来嘲讽那些妄自尊大的人,但回顾历史,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后来随着科学进步过渡到“日心说”,再后来才逐渐认识到地球只是宇宙里极为普通的一颗行星,直到现在,我们对宇宙的认知都是极其有限的。从这个视角来审视人类本身,其实我们也一直是那自大的夜郎。所以《礼记.表记》讲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三是要跳出虚假共识的误区。人们通常会高估赞同者的数量,这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自然倾向。有研究发现,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智商、情商、人品要比别人高,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比较正常和适当的,会觉得自己的同事、同辈在相同情况下也会做出相似的决定。我们还会以这个决定作为一个“基点”,基于自己的做法去估计别人会怎么做。当具备这种倾向时,我们喜欢一种食品会高估人群中喜欢这种食品的人数,喜欢一个人也会高估人群中喜欢这个人的人数。当发现一个人投机取巧、走了捷径,我们通常会感到很愤懑,认为社会道德、规则不允许这样做,我也这样遵守了,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做呢?有人用“不患寡而患不均”来解释这种心态,但其实这是从自己的心理和意识去推测别人的心理和意识所带来的结果。甚至有的人还会因为这种心态抛弃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实在是不可取。

认识自我很重要,认清自我不容易。老舍说:人是不容易看清自己的,看得清,才能走得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