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06 透视一本书

思维导图-透视一本书


一、引子:一本书的骨架

作者首先形象地将一本书比作身体,引出一本书的“骨架”的概念,并强调了其重要性: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否则这本书会显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法阅读。而烂书就是如此。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简述主题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揣测一个作者想要干什么,想要做什么。找出一本书在干什么,也就是在发现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

但是不要感觉自己能说的出来却实际讲不出来,要真正地理解并且尽可能简短地总结

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

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指引来发现主题,但不要完全依赖

  1. 论说性的书开宗明义就会将要点写在第一段文字中(比如书名、前言等)。

  2. “你可以借着作者对内容提示的指引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最后找出一个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

  3. “一位作者,特别是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书写纲要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所有的东西都是复杂的组合体。当你看一个整体组成复杂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样呈现一体”的面貌,那是还没有掌握精髓,你还必须要明白它“怎样呈现多个”的面貌——但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多个”,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机体的“多个”。

第三个规则的理论公式

  • 第一步: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 第二步: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第三段落为Z。

  • 第三步: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第三个重点是C,第四个重点是D。

  • 第 N 步:……

必须注意的是,该公式是理论,只是提供思路,不能完全照搬,因为本就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为任何一本书写出一个完美的纲要。你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

要区分清楚必须是自己梳理的便于自己阅读的大纲,而非作者梳理的大纲

你的大纲是关于作品本身的纲要,而不是这本书要谈的主题的纲要。

你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无论如何,你得自己拟纲要就对了。作者拟定了纲要,以写出一本好书。而你则要拟定你的纲要,才能读得明白。


四、第二个规则与第三个规则的区别与关系

区别: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

联系:规则三(要求你说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效地运用规则二(要求你作全书的重点摘要)的必要条件。

熟练地掌握这两个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好的作品与坏的作品。”

所以,“千万不要在读不出头绪的时候,就总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就是因为它是一本“坏的作品”。


五、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骨架与血肉)

写作的过程是建立骨架,然后用血肉装点骨架,使其具有生命:“同样的基本情节,一位作者写出来的是好故事或坏故事,端看他如何装点这副骨架。”

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如果作者跟老师无法将自己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个部分的顺序,他们就无法指导读者和学生去找出他们要讲的重点,也没法发现全书的整体架构。

最后,通过描述读者与作者与“骨架”的关系,呼应了本篇一开始对“骨架”的描述,巧妙地做到了点题: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

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因此,根据一个纲要来写作一本书,不论这个纲要详尽的程度如何,都在给予这本书一种生命。

有清晰的“骨架”,有丰富的“血肉”,就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

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这确实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
所谓文章的清楚明白,就是跟纲要的区隔是否清楚有关,所谓文章的前后一贯,就是能把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地排列出来。


六、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要做的不仅是找出问题,并能整合问题的顺序:“如果主要的问题很复杂,又分成很多部分,你还要能说出次要的问题是什么。你应该不只是有办法完全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还要能明智地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来。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是后来才要回答的?”

规则四与前两条规则的关系:“遵守规则四,能让你和遵守前两条规则产生前后呼应的效果。”

第四个规则的公式

  1. 理论性的问题:
    “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2. 实用性的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七、总结分析阅读的前四个规则(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

这四个规则构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前四个规则是有整体性,有同一个目标的。这四个规则在一起,能提供读者对一本书架构的认识。当你运用这四个规则来阅读一本书,或任何又长又难读的书时,你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总结: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即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 第一个规则: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 第二个规则: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第三个规则: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 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概念:意图谬误
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就是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这样的状况特别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譬如,想从《哈姆雷特》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心理,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一点思考:单就本章而言,可见本书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也践行了“骨架”和“血肉”的概念。好的作品是条理清晰,始终不忘主题的,而不会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我就是这样的毛病,学习了)。



参考书目: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06 透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