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镜子

昨晚在樊登读书看了《家庭的觉醒》,很受震撼。今天下单买了纸质书,准备好好学下。下午开始先看电子版,这是外国人写的书,所以逻辑上来不是很符合国人的思维,读起来不是很流畅,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静下心来精读。因为它开篇就提到了我深以为然的观点——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每个父母实际上内心有两个自己——自我和真我。真我就是真实的自己,自我就是那个被情绪挟持了的自己。比如看见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的,忍不住急火攻心,然后开口大骂——这时候就是自我。把孩子骂哭了之后自己又很懊恼,对孩子产生愧疚——这时候就是真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自我”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尽管它总是以暴戾的姿态出现——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但它实际上都是来自精神上的绝望。它源于我们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使我们免于受到家庭教养中那些无意识因素的冲击。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了太多的“应该”,以及大量教条式的要求,以至于我们开始错误地以为那样做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们的情感忠于真实的天性,而“自我”却指使我们佯装坚强,它是我们幼年时创造的自我保护工具,用来避免和抵挡来自所爱之人的讽刺和嘲笑。

所以自我与真我相悖得越厉害,说明自己的恐惧越厉害。这个自我是受童年经历所影响,应该说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自己得不到的做不到的,然后就强迫自己让孩子做到,以弥补自己的欠缺。比如自己的数学很烂,却要求孩子学好数学。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逼着孩子做到呢?

孩子往往是活在当下,比如刚刚因为做作业被你骂得哭哭啼啼的,下一刻却又会因为别的一件事情而乐开怀。她已经放下了被骂的事情。而我们父母呢?往往因为骂孩子又会引发自己童年的痕迹,而很难走出来。这个童年的印记还时不时会跑出来指使你干一些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是的,我们作为父母,却依旧活在过去。

在生活这个问题上,孩子们活得比我们通透多了,所以比我们快乐。

仔细想一想,现在的自己,是童年时想象的自己吗?当年那些学霸,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吗?今天的很多岗位,比如网红,码农,外卖小哥等等这些工作,有多少人当年能想到?

我们现在能知道未来20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未来的工作岗位会有多少变化呢?现在学习不好,人生就一定过废了吗?

所以,基于孩子的焦虑,其实是我们沉浸于过去,对未来不知所措的恐惧。现在真的能为未来做好准备吗?因此实际上要解救的人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是活得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真我是一致的。而不像我们这些父母,心里想着一套,实际表现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套。

如果我们一直对着孩子就事论事,比如就怕孩子太闲了。他们一有空闲,恨不得给他们报班,安排作业等等,就是见不到他们闲下来。实际上这是基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慌,对症下药的对象应该是父母。

我们从来都对孩子的学习投资大方,孩子想看什么书,二话不说就买。但是看着一屋子的书,又有多少是属于父母该学习的书呢?实际上最应该学习的是我们这些父母!

孩子的学习还有老师在教,而我们父母的这个身份,在为人父母这所学校里,我们的老师在哪里呢?没有老师!所以最该买书看的实际上是父母!

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假如自己都不好好学习,以身作则,怎么来要求孩子学习?如果非要用父母权威,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他们身上,那么未来他们又会走我们的老路,转移到下一代身上。这难道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现在要怎么来破题呢?跳出这个被自我把持的循环?我还没看完这本书,我能想到的是要放下过去,学习育儿知识,大量练习。

育儿这条路很难,孩子们今天所面对的环境,和我们当年所面对的完全不同。所以再照搬以前的老思想老经验,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就深受其害。当年我就是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的,所以之前也是以父亲为模板来当父亲。于是对待孩子粗暴,充满暴力。这实际上是我对童年时候的自己无力反抗的宣泄。要想改善亲子关系,重点不在于怎么去改变孩子,而是在于怎么解放自己,让沉睡中的真我觉醒,做回真我。

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孩子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孩子如果有错,那么都是父母的错。以真诚去面对孩子,孩子必回报我们真诚。亲子关系改善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不然再过几年怎么来共同面对青春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1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