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集

1.语文的学习,阅读和课堂的讲授就像武侠功夫里的内功心法,答题技巧和答题模式就像武功招式,内功心法没有修炼到位而急于修炼武功招式,力图技艺炉火纯青,天下无敌,那就容易走火入魔了!

2.关于教学的度。看了很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解读的文章之后,不免对所教学的内容陷入了往高深,往独特的方向进行解释,希望对文本的解读深邃、透彻,然而却忽略了教学接受主体的特点。面对16、17岁的学生,他们是否有必要接受那些文学批评家们的观点和解读呢。我自己16岁尚且无法理解的问题,怎么又希求他们能接受和理解呢?所以,教学设计的过程之中,教学内容应难易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的水平和能力。如果一篇课文的讲授,能讲清楚和实践一个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同类题材文章的兴趣,我想就足够了。高中语文培养的应该只是初级的合格的阅读者!

3.关于教学内容的度的问题。昨天一首诗歌的讲评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语文的学习,特别是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还是以多练多思考为关键。第二,课堂的单调乏味,有时候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单一和冗长,16、17岁的学生在接受信息上有其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意内容的丰富和层渐性,避免单一的教学内容贯穿始终,同时语文课的读写练等教学活动也应适当贯穿其中,保证课堂的活力。听特级教师钟健老师的课,其行云流水的课堂,点到为止却详略得当的课堂内容,自然而然牵引了学生的思维,保证了思维的活跃度。教学有时候就像一首诗,讲究音韵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慢缓急。

4.最近我们想去名校听课而发动各方力量,但进展似乎渺渺,同时也听说过往的一些经历后,顿感名校之课堂难以进入。教师的追求上进,多听课、多思考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然而名校之课,是不是就是课堂教学的标杆和旗帜呢?我看未必。曾经也听过名校的几堂课,在教学的设计、课堂的掌控上,不过是传统教学的按部就班,从借鉴模仿的角度看,并无更多的新意。作为语文的教学,吕叔湘前辈提出了“少,慢,差,费”的怪象,用时之多,却未必见效显著。最近看了许多书籍,前辈们反复地表达自身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自我总结就是,语文教学重在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基本的思辨精神,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所说的语文素养,我想除了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与运用外,高中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面对高中语文教学,更应注重语文教学对于在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作用,找到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学习的基本规律上。名校的课若能对接成功,我自然乐意前往学习,但是我更希望的是对我现在我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有效的帮助,也许有一天,变成名校的教师期望来我们的课堂。

5.“做老师的快乐,经历一场场的青春,还守护着更青春的青春。”汤成慧老师的这句话说得真好。今天有人问我“做回老师感觉如何”我说“挺开心的”简简单单,开开心心,每天和充满朝气而活泼的灵魂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快乐,享受着他们洋溢出的生命气息带来的幸福,感谢让我遇见了你们,希望能帮助你们走向理想的道路。

6.高中阶段或通识教育的语文,培养的是具备基本文本欣赏能力的阅读者。而对于深度的文学解读和评论,则是文学评论家及文学专业人式的范畴。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不必面面俱到,深入文本,而更重要的在于阅读的面应该更广,且阅读方法要贯彻始终,形成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能力和素养。

7.当我们在大谈“群文阅读”的策略,群文的选择原则和课堂实践范例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回到起点,谈谈阅读。当下的语文教育,在2017年新课标的规范下,高中语文教育更倾向的是培养新时期的合格阅读者,而近年高考语文在阅读以及作文的考查上,也逐渐地倾向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对个体生活、个人与社会的关注之下,可以说,既然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那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出具备一定阅读筛选信息、概括信息、辨别信息能力的现代公民,则应是学校教育应解决的重要问题。语文课,由于既承担着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也承担着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的人物,因此,语文的课堂,在目标的设计上,应更多的需要倾向于学生欣赏、辨识能力上,高中语文虽然要比初中语文难度加深,但是高中语文课堂与大学中文专业的课堂还是有许多的差别,高中语文课堂仍然应是文学文化基础的普及和认识上,一味的拔高其意义,增加其内涵,其实大可不必了。既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课依然还是在打基础而已。当我们铺天盖地地开展群文阅读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关于“阅读”这个概念和高中阶段应该完成的阅读任务。

7.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中应关注问题与结论的生成的过程,以及学生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的呈现与引导;教学中的师生的交流,是一个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地给予学生思维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有阅读文本,在此前提下才能形成师生的对话;行动中的首席,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和评价。

8.课堂中应关注学生的语文思维。思维导图的重点还是思维,课堂中要注重放大学生的语文思维,纠正思维的不足,培养正确的语文思维习惯。多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

9. 李老师(李镇西)后来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警醒,他说:学生有不发言的权利。当学生不愿意举手时,教师的抽问就是为难学生。不为难学生,是李老师向来的主张。然而,不为难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李老师说,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灌与被灌,强制性要求;第二种是诱导与被诱导,牵着学生入我毂中,学生就会猜你的答案;第三种是大家一起做的共享式关系,师生是平等的学习。我们应该做第三种,但平等不是无区别,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起感染和指引作用。

10. 一篇文章能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算读懂了。

11. 余光中先生说,“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

教师对文本设计得再精彩,都可能还是教师的孤芳自赏。学生或许能记住一两个标识性符号,但对整个文本的理解依然是苍白而淡漠的。

所以,“读懂”是对文本的基本尊重。那么应当如何读懂呢?尤其对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心细读,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帮扶领读。教师的阅历与感悟,梳理与总结,就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法宝。借鉴资料必不可少,自我的揣摩把玩更必备。就此,我也更深入理解了所说的“教师要成为阅读的种子”的号召,教师不作为读书的第一人、领头人,如何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爱好者,受益者?我想,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期待他们读我喜欢的书,是否我也应该去读一读他们热爱的书籍呢?

语文学习最讲究的是玄乎乎的“体悟与感受”,在文本和文本的载体里流动着,蔓延着。像悄无声息的暗黑色的水一样,铺张开来,成了形势,有了地位。

12.20210402假期的最后一节课通常都是极具挑战的时刻。当老师最幸福的就是被需要,今天收到学生的随笔,写的是我,满篇的溢美之词,欢喜之余亦觉得任重道远。我期待着自己成为期望中的那样的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书育人,在学生的心里点亮理性之光,埋下希望之火,以自己的全心全意陪伴他们走过花季雨季,也成就自己的教育理想。

13.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李希贵写道——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工作的前提,而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挑战自在其中。于是,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挖空心思弄清学生,成为校园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式、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它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过去的教育,可以仅仅让上级肯定,或者让家长满意,学生的苦累都是我们追求业绩的代价。而今天,学校必须把学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把创造快乐的校园当作共同的追求,由学生来评价学校工作也就成为常态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的去“化”学生。

14.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功用——促进思维发展。布鲁纳认知理论模型认为,记忆、理解 、应用属于初级认知,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级认知。校园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读了什么”,而且还要引领学生“懂了什么”“想了什么”。

新教育倡导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为其留足迷恋书的时间。每天清晨,花5-10分钟,读一首诗进校园、读一首诗进教室,开启一天黎明;每天中午,实行30分钟左右的午间静读,让所有孩子参与整本书共读,静享一段午读时光;每天晚上,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梳理、思考与反省一天的学习生活,完成心灵的自我对话。

每周专设一节阅读课、每月一次读书分享活动、每学期用一周时间组织读书节等,阅读的时间就在整合中挤出来了。

15.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写道:抱怨学生的质量太差的讨论,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这样的比方提示我们: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

16. 他(詹大年,丑小鸭中学校长)说:“教育不是控制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该成为实现某种价值的工具。尊重生命,就包括尊重生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有些‘问题’,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长状态。”

17.语文复习课应该怎样上?最近开始高三一轮复习,说是高三一轮,其实也是为学考服务,教学内容主要以梳理课本知识为主,强调回归课本,特别是课文中的文言字词是第一阶段的重要目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复习课总是推进得比预想的要费劲,因为是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的兴味也不浓,单纯地讲知识点又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也不知道学生自身的接受怎么样,因此萌生出“语文复习课应该怎么上才有效”的想法。查阅了相关论文,摘抄一二,希望有所启发。

褚树荣《语文学习》:“这样,语文复习课就应该是练习课——珍惜45分钟,当堂练习,即时反馈,教学过程应该是练习和讲评的过程!那种课内讲方法、课外发讲义的课约等于浪费时间:因为课内奢谈方法并不能形成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形成,而课外学生又不肯为语文花时间,讲义发了也是白发。

所以符合实际的复习教学应该是发现问题、诊断缺陷、完善结论的过程,语文复习课就应该是诊断课!如何诊断?就要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展开来,让问题困惑裸出来,把缺陷的答案写出来。在此基础上质疑问难、查漏补缺、修改答案。所以,诊断和修改,应该是复习课的主要环节。从现场看,那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讲的复习课基本上是无效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