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女儿上大学》上之三-吴军的大学

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看来是不顺的,但是后面看来,对吴军的发展实际都是有利的,吴军从大学后的求学生涯,长达18年。

吴军对所谓的顺与不顺的看法很好,我要借鉴后,给儿子讲讲。

如果这次顺利通过,不能说明我今天水平就比昨天高了,如果这次不能通过,也不能说明我今天水平就比昨天低了,我还是我。这也就是说,只看过程,不要看结果,结果天注定。

想起了吴军对时间的掌控,永远提前,说最后半个小时是上帝的,是啊,谁知道事到临头,会发生什么事呢?不如提前做好准备。

吴军的大学四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由于成绩不够拔尖,工作两年后,再重返校园,读的是无线电专业,毕业后,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华侨关系才能留学,所以,又留校几年后,再入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由于不承认国内的研究生学历,又从研究生读起。读到博士的时候,本来可以提前毕业,但是由于所谓的GBO考试没有通过,没有办法,又沉下心来,开始搞科研,毕业后,由于互联网泡沫破裂,各大公司暂时都不招人了,于是他又留校当起了博士后。

他对入读的学校和精力,后来反思,清华的通识性教育做的并不好,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不到位,在那个年代,清华的理课教学能力也不强大,同时,对学校的老师也做了反思,老师的几个类型,有的老师能力够,但是表达或者反思能力并不够,讲的课,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以教为学,学生选择余地小。而后由于自己生病,通过大量看书,以及大四选了建筑系的某些课,同时,研究生因为堵气,选择了无线电专业,也算完成了他的通识性教育。

到了美国后,由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的科研能力强大,助教水平够高,对博士科研能力眼球高, 以及吴军本人的通识性教育,让他在演讲,写作,科研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

总结,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嗯跑到一半不到就不跑了。如果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果他仍在继续学习,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

那么选择什么大学呢?

吴军建议,在本科阶段,选择久经考验的著名学校,是因为他们集合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应该选择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比偏远的地方多得多,在博士阶段,最重要的是教授和实验室,因为专长教育在这个阶段完成。在作者看来,当毕业后,不需要利用学校的名气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我们的成就让学校的名气得以提升时,就说明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送女儿上大学》上之三-吴军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