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次意外的邂逅

新年伊始,立下flag准备一年阅读50本书。朋友给推荐了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她认为先阅读关于阅读的方法论以及技巧,可以对更好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助益。但是在推荐给我的时候,她写错了书名,我也将错就错地读了这本藤原和博所写的《如何有效阅读》,因为我觉得既然是学习方法论,多读一本收获应该会更多。

然而,读完之后,通篇我都没有找到什么对我有效的阅读方法,全书只是介绍了为什么要读书,还有作者通过阅读,实现经世致用的人生经验介绍。所谓开卷有益,读到后半部分,还是得到了一些收获。比如通过阅读,让自己实现“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的转换;看到你的“人生鸟瞰图”;能让阅读坚持下去的是输出等一些观点。

作者提出这几个观点的基础逻辑是大量阅读,如果你的阅读达到了一定的量,自然也就形成了观念、方法以及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作者自己就是在广泛地阅读了300本书后,感觉知识和语言就在不由自主地向外冒。关于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作者提出的三个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

一是今后的社会不再是根据身份和权力划分等级的“阶级社会”,而是由“有读书习惯的人”和“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一分为二的“阶层社会”即将到来。

现代社会信息繁杂,来源广泛,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观点。然而如果不能通过读书积累足够的知识,你顶多是个键盘侠,像一棵墙头的草,只会顺着风势摇摆,而无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互联网无所不能,但如果只用互联网,你得到的是资料,是浮在表层的知识。如果想要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一定需要通过读书和其他诸多方式,学会将书本的知识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建立思辨的能力。

罗振宇在2021年的跨年演讲中说到一句话:“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什么都要。”什么都要的意思我认为并不是贪得无厌,而是指成年人要具备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得到什么?如何找到让自己幸福的方向?

那么读书可以让自己幸福吗?我觉得是可以的。幸福是一个技术活,是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一种能力。你只有更多地了解你不知道的世界,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形成更宽泛地看待世间万物的能力,你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要建构自己的幸福观,读更多的书是必不可少的一条捷径。

二是看到你的“人生鸟瞰图”。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果你只具备从地平面对自己眼前的道路进行观察的能力的话,就只能看到自己正在走的那一条路。与此相对,如果你把自己变成一架无人机,能获得人生鸟瞰图的视野,应该就能看到在原先的路旁边的另一条路。

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焦虑、抑郁,从老板到同事吐槽个遍,那是因为你总是在固定的小圈子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在你的视野内稍微发生一点小事就感觉自己被逼上了绝路,无法脱离视野狭窄的危机。

而通过读书,我们能够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观点,你可以通过代入进行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模拟他人的人生,看到自己的人生鸟瞰图。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2020年,因为居家单调、无聊的生活,我捡起了读书、写作这个爱好,因而拓展了自己人生轨道的内涵和外延。一年里,我读了比过去十年读的都多的书,认识了很多有同样爱好的同道中人。成为多平台上稿作者,得到了接近5位数的稿费。

由此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同时,我知道这是一条可抵岁月漫长的道路。我给自己制定了新的人生规划,那就是去读更多的书,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罗马的道路。

三是不以知识的输出为前提的输入,会让我们变得懈怠。读书也有几十年了,但这么多年,读过的书有如风飘散在岁月中,很难清楚地说出我读过的某一本书带给了我什么样的收获,不仅读书读死了,最后变成你自以为是在读书,实际上不过是眼睛在无意识地盯着文字看而已。

所以选择好书去读,并且通过写读书笔记来内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读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经典?畅销?不,能给你带来收获和思考的,对你来说都是好书。就像这本书,豆瓣评分很低,我认为作者所写的大部分内容对我也没有吸引力,但我也总结出了三点收获,因此它对我就有用。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必纠结于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你的读书量越大,和好书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就像人生一样,偶遇往往带来惊喜,如果你拿起一本对它期望值不高的书,但却带给你极大的收获,这该是多么惊喜的一件事情呀!如果你想结合他人的知识获得新的观点,大量阅读,看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或是作者的书籍是应该是很有用的。

这本书就是我人生的偶遇,虽然谈不上惊喜,但也有所收获,这样不是很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次意外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