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面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非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令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其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
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并军而至,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为王谋不忠者。”
开篇这两句“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前一句目前看来有许多的人在践行着,各种小道消息、道听途说充斥网络,只为吸引眼球,包括上面,没有什么社会经历的童鞋却在义正言辞地教着如何在职场、如何在婚姻里做的更好,这些都是盲人指路,越走越迷;后一句却是无奈,知道却不说就不忠了,不忠就得死,所以导致多少人“难得糊涂”,“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遇上个大度的上司还好,如果有个小气的上司,有问题还是憋在心里好一些,谁敢说在社会混没有被穿过小鞋,忠不忠的那是封建思想,说不说还是得掂量掂量。
这位说客也说了,我把我所知道的都说给大王听,至于大王给我定什么罪那是大王的事。
接下来说客先分析了六国谋秦,他提出了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这其实也是个治国理念,当年小日本就很邪,所以失败了。后面他又说了赏与罚,赏罚不明,有百万军队那也是没用的,在这方面,秦军比东方六国做的好,所以可以纵横天下。
第三段说客依旧是着眼军功来分析的,当时的秦军战场杀敌有功,那就完全凭此可以获爵位,即使死在战场,子孙后代也是可以继承爵位的,所以秦军在战场是不怕死的,而其他国家军队遇上这不要命的真是一败再败。
第四段有个转折,先说了秦国的优势:地利与军队,地形厉害,还有百万常胜军,要夺取天下那也是易如反掌,但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呢,说客接下来说的话是可能会引起秦王愤怒的。常年的战争也让秦国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分析一针见血,秦国最后的灭亡或许也离不开这些问题。他说: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这都是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说客引到了谋臣身上,君王是不会有问题的,有问题的都是手下,这也算拍马屁吧。
第五段他举了齐国的例子,齐国强盛时诏令天下,破楚、灭宋、服秦、破燕、驱韩魏,多厉害,可惜最终一战不胜连都城都没了,所以说用兵作战真的事关国家生死存亡。
第六段可以看出这位说客够狠,成大事还是得狠心。他说:削株掘根。如果秦王心软的话,或许就会推他出去砍了。他列举了白起攻楚的事,攻破楚都之后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把楚灭的干干净净,可惜谋臣却没这样做,反而引兵退却,和楚国讲和,导致楚国恢复元气,并且最后灭秦的果然是楚人。所以说客虽然狠,但天下大事不狠的话,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第七段依旧是说秦国错过了一个机会,依旧是白起率军,这次攻魏,有机会灭魏,灭了魏国后,可以乘胜追击,其他国家可以一一击破,可惜啊,又是谋臣退军讲和,魏国恢复元气,秦国又一次失去夺天下的机会。
第八段讲到了魏冉,好大喜功,想用一国之军建立两国的功业,这就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所以失败了,这是秦国的第三次失去夺天下的机会。
第九、十段分析了长平之战,关于长平之战,人们一直为秦惋惜,本可以一举歼灭赵国,多好的机会,却让范睢给破坏了,白起也因此称病不起,导致最后自裁。范睢也算能臣,却忌妒白起功劳太大,使秦国统一大业晚了几十年,诚如说客所说:谋臣之拙也。
第十一段分析了长平之战后的第二次秦、赵之战,此时的赵国已恢复了一些元气,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力损失较大,此时攻赵是不明智的,并且白起没有挂帅,秦王完全是在范睢的怂恿下赌气攻赵,结果可想而知,秦国这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十二段说客讲了一个道理:战战兢兢过好每一天,做人低调点。举了个例子,纣王当天子时,带着百万大军在外面,两条河水都被喝干了,人多消耗也多,却在外面耀武扬威,结果被武王三千人马打败了,纣王也被活捉了,人们都为纣王悲哀。
第十三段是关于三家分晋的,当时的晋有智、韩、魏、赵四大家,智带着韩与魏攻打赵,结果韩、魏被赵策反,智被灭,当时的智可是四大家里最强的,就这么被出卖,被灭了。后面说客又分析了秦国的优势:地利、军队、号令,完全可以吞并天下。
第十四段说客很有自信,虽然其他国家是合纵状态,但是和智、韩、魏一样,这样的合纵很容易破坏掉,所以说客有信心让秦国称霸天下,并且他让秦王先听他的建议,如果不行的话他愿意让秦王斩下自己的头颅,在全国游行示众,以此儆戒为秦王谋划却不尽忠的人。
通篇看来,说客的分析逻辑严谨,举例恰当,让人无法反驳,只能跟着他的思路走,到最后为了让秦王听取他的建议,也是用头颅来保证,这种不要命的玩法和他分析的秦军还挺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