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觉得朋友圈是一个擅长贩卖焦虑的地方。
朋友结婚、升职加薪、买房买车,还有亲人无形的催婚、催生,这些信息好像都在提醒我们:你太慢了,要加油。
刚入社会就忙着成家立业,什么都要赶在别人前面。可你问过自己,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曾经看过一个英国的纪录片《7up》,它详细记录了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也记载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这群同龄孩子唯一不一样的地方,是成长环境。
有的人在孤儿院长大,谈到未来,唯一的梦想就是工作之前可以有能力到处玩一玩,有的人从小阅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上私立高中,就读牛津大学,梦想成为一名律师。
几十年过去,结果不出所里,精英阶层的孩子大多还过着精英生活,穷苦出身的孩子大多也还在社会底层挣扎。
然而纪录片里最精彩的部分是这14个孩子里一位叫Nick的幸运儿,他是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人。
Nick出身乡村,每天要走三英里的路去上学,厚厚的眼镜下隐藏着对知识的渴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喜欢上了科学类的书籍。
并在21岁那年考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28岁进入威斯康辛卖迪逊大学教书。
想起网上有很多人问:“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却愿意吃生活的苦。”
学习的苦是要主动吃的,而生活的苦是你什么都不做,躺着它也会来的。
我的好朋友阿夏,23岁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不错的500强公司,但她每天都需要处理机械重复的工作与复杂的人际关系。
她说:“我才23岁,好像已经看到了53岁的生活。”
我已经她只是抱怨一句,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喜欢把“辞职”挂在嘴边,第二天依然是努力的“打工人”。
“打工人”要有“打工人”的觉悟,要能扛下KPI,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要咬牙坚持生活。
但半年后,阿夏考了雅思,申请了国外非常不错的大学,并毅然选择了辞职。
未来的道路会怎么样她不知道,回来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做了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愿意只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可扪心自问,你真的甘心吗?
只是交了一份及格的人生答卷,都不知道满分是什么样子的,你真的不觉得可惜吗?
改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即便选择的是自己不擅长的路,一旦发现走错了,也可以及时止损。
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标准的考核值,只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就是好的生活。
你可以把人生目标清单里的那条“30岁之前结婚”改为“在准备好的时间结婚”,把“让父母因为我的成功而骄傲”改为“为自己的开心骄傲”。
你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任何样子,毕竟只有一次的人生,不应该得过且过。
不要畏惧改变,不要甘于现状。走出去,去试错,去遇见,你就会发现,人生里的幸福,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定义。
公#举#号:兮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