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晓雨
我不想鼓动任何年轻人去冒冒失失创业。
但也如实分享,我职场技能提高跨度最大的那段历程,是15年自己创业的时候。人生第一次持有股东证明,第一次逛宜家买办公室用品,第一次对公司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看着西直门桥上如虹如军的车流织锦般流淌在日光下,我在黑板上不断反复画着不那么成熟的产品设计图,手心里,却捏紧了这份“不成熟”的欣喜。
另外两位合伙人,都是业内资深的媒体人,黄岛主是70后,F哥是80后。
最初决定跟着他们一起创业,并未想过股份和职位,做出一款足够令市场颠覆的社交产品是我职业生涯的理想。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媒体独立从事内容方面的工作,对于运营、产品、渠道,不曾具体涉足——而这些在互联网公司里却是分割不开的整体,每个人都有机会尝试不同领域。
品牌平台和创业公司的优劣正在此。前者已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流程,每个岗位,各司其职,分工既明确又均衡,时间久了难免落入“日常模式化”的怪圈。创业公司则是出了名的“杂”,因为企业或产品本身处于黄金冲刺期,工作本身就要求每个人使出全力,恨不得员工都有三头六臂,来一起打江山。
抗压能力弱的人,去不得。愿意多学些东西的,可以去。
每个人情况不同,职业选择上自然不同。
对我来说,在创业那段时间里,通过整日即兴的头脑风暴,策划符合产品本身调性的事件营销,以及四处奔走在各类丰富有趣的校园地推活动,紧张的节奏里,反倒尝试了过去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一些工作内容。从而锻炼出的强执行力和对事物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是后来我在其他工作中,始终引以为傲的两点特质。
虽然我们的创业项目最终因为投资缘故,未能一直走下去。但这段特别的创业经历,让我悟出了一个职场信条:把每天的工作,当成一次全新开始的创业,你将在固定的岗位上争取到无限可能性。
以热情为助力,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在旧规律中寻找新突破,始终怀揣着一颗学习之心。清晨打卡过后,就把今天要做的手边工作试想为一场小型的创业项目,自己就是创始人,应该通过怎样的全方面运营来达到想要的程度?这是近两年里,我每天都要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创业项目结束之后,我重新回到媒体,不过不再是记者编辑,而是去做了运营,将自己创业过程中积攒下的经验用在新产品上。虽然是不同类别的工作,但工作本质所需要的换位思考、创新脑力开发,包括利用与工作无关的联想式思维,都更有利于职业生涯。
因为写作缘故,总是能接到更年轻些的学弟学妹发来的咨询私信,大多是情感、职业上的困惑。
桃子是众多读者里的一个,去年刚毕业,现在就职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案。刚开始她对于文案的热爱支撑着她不断挖掘脑洞,日子稍长,她就感觉到自己的力不从心,从她发给我的私信中可以看出,她把自己的职业窘迫,单一总结为“这份工作太无聊了,感觉自己做到了头,再也想不出有关房地产的好文案了”。
我非常理解她,在我最初做记者的时候,对采访有着迷之热情。
随着采访的人越来越多,信手拈来的“套路问题”代替了自己原本上下求索的案头功夫,采访提纲写的越来越不走心,左右不就是那些问题么,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对话,有什么意思。我觉得丧气,又无能为力。
如何面对职场倦怠期?这是大多数人在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桃子在经历,我在经历,坐在格子间敲键盘的你在经历,叱咤商业湖海的各位商业大佬未必不会经历。没什么可担忧的,人生就是起伏交织着各种情绪的曲线图,波动着,说明思考着,倦怠期和鸡血期都不过是阶段化产物,想要安全囚渡,不妨先给自己造一艘足够稳固的大船。
回想起来,为什么人在创业阶段不易感觉疲惫,做事情比较有动力,大概是因为“憧憬感”和“成就感”。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具备上升期的不确定性,工作灵活,不会过于刻板,任何一点向前的成绩,都足以令大家倍感振奋。足够的畅想空间,给了我们不断推翻重来的动力。
若是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一次创业,可能会推开旧世界的新大门。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桃子,并建议她抽出更多时间去观察其他地产文案,去听公开课,去更专业、更有趣的广告文案网站储备知识,再来重新面对自己的工作。
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再次收到桃子的私信。她说,这两个月里,她试着重拾自己对于文案的炙热和信心,投入到学习阶段,还请教了这个行业里的不少前辈。正如我所说,每个人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瓶颈期,那些前辈也不例外,能够支撑每个人继续走下去的理由都不同,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总能在已经走过千万遍的大陆上找寻到新乐趣。
就拿国内那些优秀的娱乐记者来说,她们每一次的对话报道,都绝无复制之嫌。每个艺人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特质都不同,自然要综合考量,定制出能够与其本身相吻合的采访提纲,不然就容易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尴尬场面。媒体如此,互联网亦如此,各行各业的每项工作都应该有着“全新出发”的意识。
现如今,每天忙着琢磨文案新思路的桃子,偶尔还会给我发私信。但不再是自怨自艾的长篇大论,而是几个简单精炼的问题,偶尔聊聊工作,偶尔谈谈生活。很多时候无意中见到有趣的、戳用户痛点的地产文案,我也忍不住会发给桃子。两个人还经常为了讨论一句slogan嗨到大半夜,虽然这与我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却令我对文字更有把握性。
纵观身边那些能够把工作做成事业的人,会发现,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在同一件事中“假设重新来过”的缜密架构。一个优秀职业人的职业生涯,是立体的、饱满的,有迹可寻的。将他们完整的履历拆分开来,是一个又一个足以担当起门面的作品,再接近的作品都有着完全独立的灵魂。
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只有不懂变通的Worker。工作的内核不是照搬模式,而是通过不同视角的尝试之下沉淀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策略。
你可以没有创业经历,但一定要有创业思维。
如果你也正处在职场倦怠期,不如给自己假设一场创业,重新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