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二)

          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摘#  效率与质量不是一回事,他们分别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很多时候呈负相互关系。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往朝下走,两者之间常常这样,效率的水降下去质量的时才能露出来。

              过剩的不是质量,而是效率

    很多时候,我们都存在或发生着效率过剩或“超效率”事实。

    其一,明天的事情今天做。其二,按照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未来发展需要,他们现在只能或只需达到某个相对较低的认知或技能标准,可标准却被人为拔高。

        质量与效率失衡,天平应向质量一方倾斜

        效率过剩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甚。朱光潜先生说,效率绝不是唯一的固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的固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看重人的成分。

      很多时候我们所养成的只能是“辉煌的分数”,以及在分数这遮掩下间接走向枯萎和异化的灵魂。

              降效提质,也唯质优才能真效

    无条件、无原则的增效行为不可取。我们需要适当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多一点散步而非赛跑的心境和享受,不强制学生接受、面对忙碌的童年。

    儿童学习新知,需要经历一个反刍过程,即揣摩、体验和回味。相信还有思考和感悟,这些都急不得,快不了。而倘若出现思如泉涌,灵光乍现等顿悟情形,也一定是如地火久行而终于喷发:是过程的慢才造就了结果呈现的快。

    脚步放缓,速度变慢,教与学的内容必然减少,效率是降低了。然而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现象,听到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思#

        在这一章节里,作者反复提到一个“慢”字。教学速度慢,效率低,看似“吃亏”了一般,但仔细想想,如果孩子在这个慢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有一定的反刍、思考、体验和回味。那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现在想来,为了在疫情防无可防,挡无可挡的时候避免放假而未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上实施了“火箭策略”,即:一个单元的课文生字,用了一节课就教授完毕。方法如下: 课文由录音播放,教师只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几个核心问题,字词挑了些可能会笔顺写错,难以记忆的来讲解。乍一看。也是相当删繁就简了,效率是赶上了,但质量却大打折扣。从孩子们的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写错字音的,写错笔画的,书写不够规范的,大有人在。

    是啊,孩子们从没接受过如此快节奏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进度是赶上了,但孩子的学习质量却未跟上,甚至是令人担忧的。

    其实,也是想效仿山东名师韩兴娥老师的教法,但明显就这么一回,而且没有其他海量阅读的教学内容去填充,效果确实有点差强人意。

  说到这里,韩老师她们的课内海量阅读既求量又求速,不知作者可有了解过,但就我们知道的而言,他们的这种教法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追捧和垂涎。因为就她们反馈出来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令人艳羡的。

  古话说,慢工出细活。霉豆腐要发霉需要时间发酵,辣酱晒熟变香也得靠老天爷给的天气,以及人为的伺候。而教学呢?是一直慢?一直快?还是适宜的速度,我想这是每个执教者在从教路上都在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