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格物说7
三:第三套功夫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动静昼夜
1、动静
功夫不分动静。动的时候也是良知做主宰,静的时候也是良知做主宰。前几讲,我们区分了第二套功夫中的良知,和第三套功夫中的良知。因功夫阶段不同,动的时候或者静的时候,做主宰的良知,其状态也有所不同。
在本体有所间断的时候,虽不能够念念致良知的时候,也还是有很多良知做主宰的时候。比如肯认真乐的时候,一觉已除的时候,诚意慎独的时候。只要第二套功夫在身上,就是良知做主宰。只要良知做主宰,便是动亦定,静亦定,都是定于良知。这个时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做事情的时候,内心不为外界所扰乱,这就是动中有静;无事的时候,人不松懈,保持着积极的状态,跃跃欲试的状态,引而不发的状态,充满弹性的状态,这就是静中有动。
罗子(罗近溪)用呼吸来比喻动静。呼气的时候,鼻头是温热的,在呼气的同时,胸腔越发难受,越来越想吸气。而接下来,正是这个想要吸气的势头让你吸气的。而吸气的时候,鼻头是凉的,这个时候胸腔也会感受到张力,越来越想呼气。而接下来,正是这个想要呼气的势头让你呼气的。人的呼吸,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动静也是这样,人没有应事的时候,良知一样活泼泼的。人无事时的良知越是活泼,那么他以这颗心应事,良知就越是运用巧妙;人有事的时候,良知未尝不宁静,那么他事情处理完了之后,以这颗心自处,则静中的趣味就更深远。
程子《定性书》说,动亦定,静亦定。伊尹傅说之动静皆定于自身之操守,也就是知行本体;而孔子之动静皆定于知行传本体。
2、昼夜
当第二套功夫做到几乎不间断的时候,功夫自然就不仅限于白天了。
上一讲,我们说心斋的知行本体(也就是知行传本体)时候讲到心斋对于知行的定义:行是天行健的行(也就是日夜不息,时时运行不间断),知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知(也就是阳明所说的良知知昼知夜,良知时时作主宰,昼夜不间断)。心斋的夜间功夫,即与此有关。
在我们做淮南格物的第二套功夫时,我们不间断地做。随着我们做得越来越严密,也就开始做梦中的功夫了。但是这个梦中的功夫也还是第二套功夫的范畴。等到梦中基本无梦的时候,才真正是正心功夫。到那个时候,刚刚入睡,整个人便是向晦宴息的状态,整个身体仿佛是一块正在解冻的冰块。而到了半夜,人可以感受到心中的意志开始升起来,仿佛一颗火苗开始慢慢燃起来,仿佛高山上有一点点泉水开始流出来。到了整个身体充满养气,充满春意的时候,人是自然起床的。这便是真正的夜晚的正心功夫。
淮南格物功夫做到正心,人便对整个生命状态有个整全的掌握。不但是一天如此,一生也是如此。到了这个时候,人的一言一行都是确凿无疑的,都是良知发出的,都是在知行传的本体上的。
四,大人造命
1,生死
生死这件事情,是生命中很大的一件事情。人在这个世上活几十年,这几十年的生活对有的人而言也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它不是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并不能支撑起人的生命。许多人,很在意生命,很注重养生,一切以养生为务。老年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自己活得久一点,很多时候也只是更久地去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在这些事情里更久地沉沦。
回到淮南格物说第三套功夫。如果体证到了知行传本体,那么生死便不成为问题。生的时候,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传道。除了传道之外没有别的事情。(这个传道,未必就是讲儒学,完全可以是寻常的生命活动。)阳明在龙场悟道前说,自己得失荣辱已经不滞留在胸中了,只是生死一念未化。而龙场悟道之后,生死一念便不再成为生命的困扰。直到去世,阳明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话。
2、心斋生命的最后几年——念念不及生死,念念唯传道
心斋先生是五十八岁去世的。对于心斋的朋友来说,这个时候去世,大家是很意外的。学友都认为心斋能长寿。心斋去世后,东廓先生(邹守益,阳明江右弟子),在庵先生(王玑,本是甘泉弟子,后又师事阳明),龙溪先生(王畿,阳明浙中弟子),三位先生合写了一篇奠文。文中说:“子善摄生,谓能永年,胡为遘疾,奄而化迁?呜呼伤哉!超凡入圣之资,龙马海鹤之性,闢阖经纶之才,笃实刚明之行。名潜布衣而风动缙绅,迹避海滨而望隆远近……”
淮南格物做到第三套功夫,则对自己的整个生命状态有个整全的、清晰的感受。
比如动静,人能体会到静中本有一个引而不发的动,在动的时候,这个引而不发的,潜在的动,从潜在的状态走到前台。由动而静也是。动时的这个动就是静时的动流转而来,静时的这个静也是动时的静流转而来。整个生命是动静周流不息的。人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个自身周流变化的过程。
再比如昼夜,良知知昼知夜。并且知道阴阳二气在一天中的屈伸往来。知道一年中自己气息的屈伸往来。
三比如生死,人能感受到自己整个生命历程中,气息的生长收藏。心斋先生,四年前的突发事件,便已经让死时时悬临在面前,如此安住于传本体。东厓先生临死的时候,还在耐心地和门人讲解自己最后一丝气息消逝的经过——这本身就是在传道,是无行不与二三子。
阳明去世前也是如此。阳明去世前几天,先是和一位朋友在舟中讲学。那位朋友突然问起阳明先生的病情。阳明先生笑着回答:“所未死者,元气耳。”言下之意,我的生命早就将尽了,之所以没有死,是这个元气还没有消散殆尽。
在淮南格物第三套功夫中,生死问题大概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1对生命盛衰的清晰明白的感知。2个体生命本身不是那么重要,生命和宇宙合一。宇宙只是成就万物,人也只是成就万物。成就万物,在人来说就是传道。所以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传道。一切都是为了传道。生命之所以重要,因为舍此无以传道。同时生命亦不构成障碍,因为人念念所期,只是传道,不及其余(包括与传道无关的生命)。
3,大成学歌(寄罗念庵)
心斋集中讲淮南格物功夫的那四年,有一篇重要的文章,给只面授两日的念庵先生来印证淮南格物第三套功夫(亦即大成学)。
十年之前君病时,扶危相见为相知。
十年之后我亦病,君期枉顾亦如之。
始终感应如一日,与人为善谁同之?
尧舜之为乃如此,刍荛询及复奚疑?
我将大成学印证﹐随言随悟随时跻。
只此心中便是圣﹐说此与人便是师。
至易至简至快乐﹐至尊至宝至清奇。
随大随小随我学﹐随时随处随人师。
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罗天地真良知。
自古英雄谁能此?开辟以来惟仲尼。
仲尼之后微孟子﹐孟子之后又谁知?
广居正路致知学﹐随语斯人随知觉。
自此以往又如何﹖吾侪同乐同高歌。
随得斯人继斯道﹐太平万世还多多。
我说道,心中和,原来个个都中和。
我说道,心中正,个个人心自中正。
常将中正觉斯人,便是当时大成圣。
自此以往又如何?清风明月同高歌。
同得斯人说斯道,大明万世还多多。
至此,淮南格物说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针对昨天群里讨论的万物一体,正好对应上今天的内容,顺便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习心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是想成圣成贤,都已经在为自己画了个圈,有了分别执着就无形中束缚了自己。心学是无中生有的学问,唯有跳出这个圈圈,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内圣而外王。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在那里呢?淮南格物说最后已经点明了,大人造命----知行传本体,学是学此学,乐是乐此学,传是传此学。
从小我来说,我们学习心学,至少可以提升自我的心性水平,进影响身边的亲戚朋友,为后辈做一个表率,传承一个好的家风家规,留一份精神财富给子孙后代。
从大的说,弘扬传播心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心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回迷失的本心。唯其如此,我们才可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健康地行走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重新过上一种符合真理(念念存天理)的“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也就是老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
重复一下:一切都是为了传道。生命之所以重要,舍此无以传道。同时生命亦不构成障碍,因为人念念所期,只是传道,不及其余。
净心斋笔录
2023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