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日常的生活片段

Date:2017.12.06


背景环境:妈妈煮好了晚饭,可是儿子现在想玩耍,所以就出现了以下对话:

儿:妈妈,我可以先玩一会汽车吗?

妈:当然可以。我们设置个时间,你觉得你需要玩多久呢?

儿:嗯,30分钟。

妈:好的。那我们用一个30分钟的沙漏作为你玩汽车的时间,可以吗?

儿:好的。然后我就跟他拉了钩,并告诉他剩下5分钟的时候我会提醒他,然后再击了个掌,告诉他“你好好玩,妈妈先去做别的事情,不会打扰你。”

妈:承诺最后5分钟的游戏时间提醒到儿子,可这时候你留意到孩子完全沉浸在玩耍中,他并没有回应甚至是听到你对他发出的信号,那这时候该如何破框呢?我想到了用事件转移法,我尝试蹲下并认真问他:请问后天学校是不是要参加体育单项比赛呢?

儿:这下终于听到了我的说话了,儿子说了俩字“是啊”

妈:还得继续引导…我说,那参加体育竞赛,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吗?比如你的身体需不需要给它补充能量呢?

儿:要啊

妈:那我们现在就先给身体补充能量,这样你就有更大的力量来参加体育竞赛了,你说可以吗?

儿:那妈妈我的玩具还没有收拾,怎么办呢?

妈:没有关系的。等你补充能量之后我们是不是也有更大的精力来收拾好呢?

最终如愿以偿,并且开心满足了享受了晚餐![耶][耶]

自我小总结:其实当他最后说到玩具没有收拾怎么办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一点窃喜,他是知道要对自己的玩具负责,许是平常跟他提醒“你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归类、放置原位”所以他记在了心里。类似这样的日常情况会很多,也许你已经为孩子提前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做与不该做等等”但事物永远都是在变化当中,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控制,不强迫”。了解孩子当下的内心需求和正面动机,放下自我的焦虑,以及对孩子的评判和指责,那所谓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生活当中一场又一场精彩有趣的连续剧,每一分钟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人都是这部连续剧的主角,而我也坚信每一个主角赋予的使命是不一样的,让每一个主角都活出生命的光彩,照进我们的内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则日常的生活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