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怪象:他让孩子“辍学”了
朋友的孩子今年初三,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问孩子近况如何。
“不上学了。给她在外面报了辅导班,一个月一万块钱,交了两万块。”
我很惊讶,忙问原因。
“孩子说,上了初三老师不重视她,自己压力也大,所以想换换环境。一对一的学习,效果肯定不错。”
“那孩子应该学得轻松快乐吧?!”我们的学生没有课间,没有充分的晚休,所以特别想知道这样的补习机构是如何让孩子们度过初三这个关键时刻的。
“啊呀,每天要累死啊。天天是一两点睡觉,早上还得早早起来背英语,看着要累死啊!”
“那又何必花那冤枉钱呢?和在学校一般无二。”
“唉,管他呢。她提出来了,我总得尽尽责任吧,不要让孩子以后埋怨咱。”
哦,我才想起来,以往每到初三总复习的时候,班里也有一些孩子“辍学”在外,直接回来参加中考。
作为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如何,到了初三都是会有些压力的。成绩优秀的同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更好的高中上学,成就自己更好的未来;成绩落后的同学,虽然升入好的高中无望,可是也面临着毕业后的去从问题,表面上有的无所谓,实则内心是更迷茫,更紧张,更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心理会分外敏感,老师无意的话语、神情都会被他们敏感的心理作自我解读,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孩子,他们会自动屏蔽老师正常的表现,而单方面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了。还有一部分同学,进入紧张的初三,不敢面对激烈的竞争,不敢面对模拟的排名,不敢面对老师和家长的关注,逃避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所以,他们才会想到逃离学校这片教育的土地,投入到教育机构的怀抱,在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学习模式中,享受被关注的,被重视的感觉。
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面对学生的升学,面对领导的施压,面对家长的期盼,再加上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追求,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有时候学生上课状态欠佳,作业完成不认真,批评几句也属正常,毕竟老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这样的正常表现对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就产生心里的抵触情绪。再加上有的同学上了初三,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又不想下功夫补起来,确实放弃了学习,对于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也是无动于衷,在这样的状况下,老师的关注面自然就小了,这也是有些孩子觉得不受老师重视的原因。其实,作为一个老师,凭良心说,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除非是孩子自己先放弃了自己。老师不会把孩子的眼睛蒙起来,不会把孩子的耳朵堵起来,更不会把孩子推到教室外面,不让他听课。有时候,老师不管学生了,确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如果学校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后进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之外找到一片新天地,应该会减少这样的“怪象”发生;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状况,也许也会好点。
作为一个家长,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听说孩子在学校不受重视,当然心里会难过,但这时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沟通,寻求好的教育突破口,家校合作本来就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途径。把孩子推给外面的教育机构真的可行吗?教育机构的师资如何?如果是一对一,老师是不是全才?如果多对一,孩子会不会乏味?教育机构的老师真的专业吗?教育机构的老师真的比学校的老师更了解孩子吗?如果这些情况不了解清楚,就让孩子“辍学”,把他送到教育机构临时抱佛脚,爱子之心就成了盲目尽心。还有不少家长是前考综合症,孩子还没有紧张,他自己就紧张得不得了了,再加上孩子自己提出来,就给了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土壤,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学生肯定比不上一个老师或几个老师对着一个学生效果好,这是想当然的。我曾听以前的家长说起,也曾经同事说起他们朋友的经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教育,需要的是科学,而不是想当然。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第一自己尽到了一个做家长的责任;第二,孩子以后不会落下埋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比孩子要理智,要清醒。教育真的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它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作为一个课外的教育机构,能够存活下来,每年学生不断,而且收费价格不菲,那说明他们自有一套真功夫,这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更适合学生的成长,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成功,如何让学生体会学校教育的幸福……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去研究,去实践。
愿我们初三的孩子不再“辍学”!
2.初三怪象:老师,我可以不写语文作业吗?
“老师,我每天晚上都要补习数理化,实在是太累了,写完作业就到两三点了,我可以不写语文作业吗?我可以第二天利用中午时间补起来。”班上的一个女孩恳切地问我。
最近,好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情况。先是同事的孩子,晚上作业写不完,就不怎么写语文作业了;后来几个同学说晚上补课,没时间写作业,希望可以不写语文作业;有天早上我检查作业,一位优秀的同学怎么也拿不出作业来,我一再追问,他才说晚上太晚了,没有做语文作业。我把这种情况和办公室的同事一说,他们竟然也都有相同的遭遇。
为什么到了初三最关键的时候,学生们会以放松对语文的学习为代价,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别的科目呢?
是语文不重要吗?《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作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是学习各科的基础;语文,是学生人生的底色。特别是最近几年,“得语文者的天下”的呼声更是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走进社会,除了做专门的研究,用的最多的就是语文了。可以说,语文伴随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是这些孩子语文已经好到不需要进一步学习了吗?语文,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地方;语文,交融于学习的每个角落。要让语文学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提出不写语文作业的孩子,我仔细想想,还真都是语文需要特别努力的学生。古诗文背诵错误连篇,名著阅读浅尝辄止,各类写作漏洞百出。他们并不是语文高手。
是语文的复习让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吗?语文复习,我们反复背诵古诗词,可是每次考试能写全对的同学不足一半,有的甚至还没有背下来;我们讲解语法修辞,可是遇到问题不能清晰明白的同学大有人在;我们训练各种文体的微型写作,可是无法掌握一般规律的同学不在少数;我们着力提升大作文的写作能力,可是审题不清、立意不明、语言不通、结构不妥的文章比比皆是。语文的提升空间没有顶点,想在语文上拿到满分是难上加难。
也许,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的孩子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语文,才让我们的家长支持孩子可以不做语文作业,认为语文作业少写几次,或者长久不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语文是橡皮货。这是我上学的时候就知道的一句话,到现在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认识还是一样没有改变。所以,学生学习语文很少能找到一种成就感。平时的学习,因为语文与生活相通,与情感相融,还可以享受到一种心灵深处的快乐;复习之后,语文就是背啊写啊做啊,失去了情感的交流,没有了阅读的愉悦,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语文复习的简单化、机械化、低效化,也是造成学生初三不愿意学习语文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师能把一次次背诵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一道道阅读变成学生心灵的清泉,把一篇篇诗文整合为比较阅读的思辨小溪,把一回回写作序列化为阶梯式提升,那样,也许能够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语文再怎么努力,都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努力了有时还考不到好分数,不如补补数理化,提一分是一分,分分决定命运。于是,晚上胡写文科作业补课的有之,不写文科作业补课的有之,周末不写文科作业一整天都在补数理化的亦有之。可是,这样丢帅保车的做法真的合理吗?这样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实践证明,效果不佳。但每到初三,孩子和家长依然趋之若鹜,就不能不让人费解了。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流传着这样的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得语文者得考场”的呼声此起彼落,可是,社会普遍重视的程度却远远不够。看来,语文学科喊得响落地轻,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形是由来已久的,而且必将长期存续下去。
如何让“老师,我可以不写语文作业吗?”这样的声音淡出我们的听觉范围,有我的责任,有你的责任,也有他的责任。
语文,不该只是祭祀台上的“牺牲”,而应该是巍峨屹立的泰山,需要我们心向往之,完成自我功业,然后前去“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