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者简介

扬·马特尔(Yann Martel,1963年6月25日-)是一位加拿大作家。他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曼卡,父母是加拿大人。


幼时曾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做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其后从事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包括植树工、洗碗工、保安等。[1]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2002年的布克奖及亚洲/太平洋美洲文学奖。马特尔现在住在萨斯卡通(Saskatoon)。


作品简介

李安导演同名电影原著,获英国布克奖等6项国际大奖。一艘孤单小船,一个落难少年,一只孟加拉虎,这是南太平样上,最艰难的生存考验。小说描写一个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获得重生的神奇故事。书中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与天真、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荡出高潮不断的阅读惊喜。读者读过此书后必将引发深深的思考,无论是开放式的结局还是小说对于信仰、生存,乃至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现,都会成为每一个读者深思的问题。难得的是,这样一本蕴含悠远、包罗万象的书确是非常好读,叙述行云流水,文字不艰涩不花哨,语言朴实且有力量,好读且让人欲罢不能。

感受

我是看了李安指导的电影才去看这本书的,看完电影,我也知道了大概的故事情节,在这看书的话,自己就会感觉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故事就是在让你思考:假如你也经历了生死边界,又看到无数奇观,在绝望之际使你重燃希望,给大自然的丰盛于你使你愿意抛下所有苦难,那么你愿意相信上帝吗?

我一直认为人是有自私属性的,某些事情只有真的发生在过自己身上人才能明白,比如只有在你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最终你活下来了,你才会激动地、自发地想去感谢什么,但感谢什么呢?感谢孟加拉虎?感谢海藻?还是感谢无辜的被你杀害的鱼?最终也许你会认为感谢这些恩赐,那么这些恩赐来自于谁呢?是谁在“观望”你?

同一个结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让你相信上帝,一个让你对人性从此绝望。至于,选择相信哪一个,这是一个问题。但你真的认为这是两种结局吗?但事实上,在两个故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惨剧:1884年,英国一艘名叫“木犀草”号的轮船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在结局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三人最终都没有被判死刑,只是被监禁六个月。小说的作者深深地为那个被吃掉的17岁少年而不平,在小说中,他让理查德·帕克化身为强壮凶猛的老虎,反过来吃掉了斑马、鬣狗和猩猩。

撇去这个故事,我们再来谈这个东西。人的兽性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无论怎么样,在艰难困苦之中,他总会伴随出来,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哪怕,做出像派一样的行为,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他。人性本是如此,每个人到那个环节到那个地步,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理查德帕克那样,再回归都市之后,隐藏住自己的兽性。变得像社会人一样温顺。


他人简介

1.这是不同版本的的“老人与海”以及“鲁滨逊漂流记”,而它的不同在于《老人与海》着眼于人的意志与精神,《鲁滨逊漂流记》想要表明人的开拓精神以及与自然搏斗的勇气,而本书更注重于对于人性的讲述。如果说前两本书更具有时代背景赋予的意义,那么本书所传达的内涵适用于任何时代,因为人是永远的主题,人性是永恒的论点。更多的人在看完小说或是电影后注重于探究派漂流的事实真相,继而分析提出各自的观点,而我在阅读本书时更注重派对于这一场奇妙,不,应该说是残酷之旅的感悟。派有太多信仰,他希望兼容一切信仰,因为在他看来最终的道义是相同的,可是由于门户之见,所有人都认为派是个没有真正信仰的人。人们都认为认为人本应该选一个神,而派选择相信一切的神,这些神们带给派的不是活下去的勇气,而是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残酷和宝贵。作者对于许多现象的描述用了较为风趣幽默的措辞,然而这背后实是血淋淋的现实。也许生存在某些困境中,在某种程度上生存成为了人的唯一诉求,一切的道德标准已激励不了那个情况中的人,也许信仰依旧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方式,之前认准的信条或许发生了意义上的改变。在派的故事里,他与理查德•帕克的互相激励是人得以求生的最大勇气,不至于使人丧失希望,而在孤寂和绝望中选择生的背面。当恐惧转化为陪伴,当陪伴间产生了情感,派靠着这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可是派在重获新生后,看到的最终还是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区别,他回归到了人性,可是人的身体里总隐藏着兽性,而这一点是所有宗教者不愿意承认的或是企图掩盖的。在残酷的生存之战和求生执着中,派展露出他兽性的一面,然而他用神性的光辉来笼罩它,以求欺骗自己。劫后余生,派的心里应当清楚明白的知道神性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人对于信仰的盲目性、争执性才导致了区别,当面临物质匮乏之际,人的兽性就在蠢蠢欲动,无法摆脱。神性与兽性终是无法相容,可是我更愿相信,人最终有选择神性与兽性的权利。

2.如果,最后没有非动物版的故事,一切全凭阅读者自己联想和领悟,这本书会否看上去不那么残酷?

李安的电影中,美轮美奂的视听冲击,分散了我们的理性感受,更多是立体的感性接纳,完全来不及思考与判断,然而,若能再次选择,自己不会阅读原著了,我知道这个世界和生命的本质,一如作者所想要表达,却并不享受这一步步揭开表皮的裸露过程,鲜血淋漓的残忍,心里会很痛很难过。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不给五颗星的好评,虽然有时候稍微有点啰哩啰嗦,细细咀嚼着大段的哲学与宗教、心理表达,也会有别样的滋味,谁说小说仅仅只是故事而非隐喻呢?

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唉…我想自己的宿命会是斑马或猩猩,即使现在仍然不是素食主义者,面对艰难绝境,放弃生命远比抗争要容易得多得多。

摘要
一本本书排列在书店的书架上,就像一个个孩子在排队等着打棒球或踢足球,而我那本书就像一个瘦长而笨拙、根本不适合做运动员的孩子,谁都不愿意让他加入自己的球队。它很快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小说就是有选择地改变真实,不是吗?不就是通过扭曲真实而揭示其本质吗?
当你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痛苦折磨之后,每一次新的痛苦都既令人无法忍受又让人感到微不足道。
我仍然无法理解他怎么能如此随便地抛下我,不用任何方式说再见,甚至不回头看一眼。那种痛就像一把利斧在砍我的心。
的确,我们遇见的人可能改变我们,有时改变如此深刻,在那之后我们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甚至我们的名字都不一样了。
人们迁移是因为焦虑使人备受折磨。因为那种折磨人的感觉,就是无论多么努力工作,所有的努力都将没有任何结果,无论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建造了什么,都会在一天之内被别人拆毁。因为有那么一种印象,就是通往将来的道路被堵死了,也许他们没什么,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会有好日子。因为感到一切都不会改变,幸福富裕只有在别处才能得到。
我们在地狱里,却仍然害怕不朽。看看不要让自己泄气。可以胆怯,但不可以被打败。记住:最重要的是精神。如果你有生存的愿望,你就能生存下去。祝你好运!
不,不能指望人性及其种种不可靠的方面。我必须到达陆地,坚实、稳固、可靠的陆地。
我最大的愿望——除了得救之外——就是能有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讲的是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故事。一本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读一遍都有全新的见解和鲜活的感受的书。
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传播虔诚信仰的办法。没有讲坛的威吓,没有恶教堂的谴责,没有同行的压力,只有一本经文静静地等着和你打招呼,温柔而有力,就像小姑娘在你颊上的一吻。
如果公开显示自己的粪便,炫耀粪便的气味,那就是想要在社交中取得支配地位的标志。相反,将粪便藏起来,或者试图藏起来,是服从的标志——服从我。
“他是一个那么邪恶的人。更糟的是,他与我心里的邪恶——自私,愤怒,冷酷——相碰撞。我必须与之妥协。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