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即有人认为《红楼梦》所要传递的思想之一,就是曹雪芹肯定了道家思想中的“出世”观念,并认为这是减少人生痛苦,达到更高等级幸福的方法之一。
其实这观点真是大错特错,诚然,《红楼梦》里包含了众多道家与道教(注意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很多人搞不清)的思想与观念,《红楼梦》的哲学思想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老庄哲学。
但是,《红楼梦》所认可的老庄哲学里,却绝不包括“出世”的这部分内容。
证据很简单,我们来看《红楼梦》中的这一首词: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十二组曲里,对妙玉所写的这首《世难容》,表面上是对妙玉本人的评判和感慨,往深里说,其实体现的是曹雪芹对中国自古以来“出世”思想的批判。
曹雪芹说妙玉“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实是想说妙玉所作出的“出世”选择,只是在一味逃避现实问题,根本无助于任何事。到最后,妙玉依然未能免于封建社会对她带来的毁灭。
这就要说到,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真正要说的是什么?
确实,《红楼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作品。但它依然有它的核心主题,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真正所表达的,是封建社会已经积重难返。整部作品里,他其实都在描述这一宏伟历史性命题和命题的各个方面细节——到底该如何解决封建社会所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
但他受限于时代,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回答。
《红楼梦》对于读者而言,是用一本书,告诉你封建社会的所有矛盾和冲突,但唯独没有告诉你什么样的办法是正确的。
王熙凤是看着大厦将倾,首先捞够自己一家一户的所需,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探春是封建政治中的改革家,有魄力却触动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分配,最终是只能远嫁海疆。
薛宝钗是缝缝补补的裱糊匠,她能勉力维持社会的现状,却无法阻止整个社会的崩溃倾向。
事实上,当封建社会进入明清时期,已经是病入膏肓,称得上无可救药了。
与其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封建统治阶级自我挽救的失败,倒不如说《红楼梦》和曹雪芹早早就预言了这一切的发生。
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这些聪慧灵秀的女子,在二十世纪的时代浪潮中会是怎样?
接受了新思想和新追求的王熙凤,没准是我党妇女解放运动和参政谋国的代表。
致力于改革政治,预防社会经济秩序崩溃的探春,或许将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女性政治家。
能够将一切都办得恰到好处,使各行各业都能顺利发展GDP的薛宝钗,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书记,也说不定。
这是《红楼梦》里常被人忽视的一大悲剧点,这些女子都各个聪慧能干,可落后的时代却没有给她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终究,王熙凤活成了算计三瓜两枣的家庭主妇,探春成了空有一腔抱负却早早锁在高门里的家务女,薛宝钗则是连丈夫都离家出走的单亲家庭苦命女人。
这种社会重压带来的苦痛与生活的沉重感,才是贯彻整部作品的情感之一。
许多“半桶水”的人,总在鼓吹《百年孤独》等上世纪西方文学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端,其实按照评判标准的话,《红楼梦》等中国古代带有玄幻成分的现实主义小说才真正称得上是开山鼻祖。
《红楼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而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要素就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后来人将《红楼梦》这类作品当作历史看,本就是最合适的角度之一。只是今天,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忽略了这一正确的解读角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