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赖心强不自立?早教专家:掌握科学的管教方法是关键

当孩子总是把作业丢在教室,身为家长,你会一次次无怨无悔地帮孩子取回来,还是会让他承担因为无法完成作业而被老师训的自然后果?孩子不会整理卧室,你会教他整理方法,还是一边骂他太邋遢一边干脆自己动手帮他摆放整齐?

这样的选择场景在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中似乎并不陌生,如果你是无论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迅速帮助摆平的救火型父母,那么想培养出一个独立并懂得承担责任的孩子就会成为天方夜谭。

《正面管教魔法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我们身为父母的责任,不是替孩子达成目标,而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对孩子的了解以及爱去为孩子提供支持。

本书作者艾米·麦克瑞迪是美国著名早教专家,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创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发起人之一。她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育儿实践,总结出32个行之有效的“良好行为养成术”,旨在帮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01 孩子理所应当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闺蜜家孩子数学考了100分,刚一放学,闺蜜就接到孩子电话:“妈,我数学考了100分,你说我棒不棒?”闺蜜回答说:“我儿子真棒!”孩子接着问了妈妈一句:“那妈妈你给我啥奖励呢?”听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事。

闺蜜怕打消孩子继续好好学习的积极性,赶紧给孩子买了礼物。孩子作为学生,取得好成绩无可厚非,家长如果即时满足孩子的物质奖励要求,当孩子以后每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要求赞美或赞赏。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会缺乏自我激励,乐于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我就是个从小因为学习好被夸奖长大的孩子,当我参加工作后,我非常想听到单位领导对我的赞赏,尽管自己工作很努力,但听不到领导的认可就总觉得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够好。

孩子理所应当心理的形成还源自父母的过度溺爱。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孩子不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帮着摆平。受到过度关爱的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应该一帆风顺,如果不如意,不会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找客观理由。

在弗洛伊德看来,婴儿期的原始自恋需要转变为客体爱,即从自我关注中走出来,学会表达对他人爱的情感;适当的挫折有助于孩子通过现实的途径来实现自恋的转变。而父母的溺爱,容易干扰原始自恋的转变,从而影响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自私自利。

02 父母要做到用鼓励代替称赞

现实中,父母往往会陷入滥用赞美的误区,事实上,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本身表现得并不好,而你却大加赞美,孩子从你的话中得到的伤害将会远大于鼓励。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认为,赞美也许能促使孩子改善自己的某些行为习惯,问题在于,这也会让他们形成讨好型人格,变得只爱听溢美之词。

那么,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表现,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保持下去呢?

我们要学会用鼓励代替称赞。家长要重点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和勤奋、奉献、仁慈等美好品质,从而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当孩子某天不再拖拉快速完成自己的作业,尽管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想夸孩子:“你真棒,或你真聪明。”但你一定得忍住,改为表扬他不受干扰一气呵成完成作业的行为:“你今天注意力真集中,怪不得这么快就完成了作业。”

同时鼓励孩子也可以采用问问题的方式,比如孩子的绘画作品获奖了,觉得自己应该受到你的表扬时,你可以先问问他的感受:“你觉得自己这幅画什么地方画得最满意?”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一边鼓励孩子,一边画蛇添足地说一些多余的话,比如,老大把大苹果主动让给老二,自己挑了个小的苹果吃,你可能会说:“我家大宝长大了,学会谦让妹妹了。”还会不自觉加一句多余的话:“要是你能一直这样就好了!”

事实证明,这句多余的话不但会抵消掉你上面鼓励的话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会激起孩子的防卫心理,让孩子感到愤怒、内疚和沮丧,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

03 父母如何做到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概念是由美国的简·尼尔森博士提出来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地管教孩子的方法,主张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以哭闹、焦躁或纠缠等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其实是孩子心理缺乏归属感,父母可以通过“全身心陪伴”的方法,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排除手机和电脑的干扰,通过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给予孩子专注的陪伴。

在确保孩子心理需求通过上述方法得到满足后,父母还必须告知孩子你所期望的孩子的行为模式,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打电话时,孩子不能打扰你,否则你不会理他,只有放下电话时,才能听他说话。

也可以事先和孩子约定好手势,如“不要说话”是用中指和食指轻轻放在嘴巴上,当你使用手势时,孩子立刻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当孩子因被溺爱产生的理所应当的心理而发脾气时,往往认为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感受,甚至会在公共场所和父母大声争执,试图迫使你满足他的需求。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德瑞克斯的看法,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父母赶紧离开孩子的视线,不论孩子表现得多么愤怒,都不要理他,引导孩子通过冷静而尊重的方式向你表达意见。

另外,当孩子做事拖沓懒散,你反复唠叨却丝毫不起作用时,这时你可以使用“只有...才能...”句式对孩子提出要求,比如孩子本来周六一天就可以完成作业,可是她总是拖拖拉拉把周末两天都占完才勉强完成。

你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周六就把作业完成,周日我们可以领你去郊游。”只要把孩子不太想做的事安排在他乐于做的事之前,孩子就会乖乖达成你的要求。

生活中,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争执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关于控制权的争夺,父母习惯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做事,孩子因为无法得到自己理应获得的东西,会产生逆反心理。

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的《幸福假面》一书中,描述的女主人公琼就是典型的过度控制型父母,她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却表现得冷酷严苛,以自己的道理规范着孩子们的言行。要求孩子们必须严格按照她的章法和规矩做事,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和她亲近。只要她在家,家里气氛就变得严肃而又沉闷。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却不需要父母的控制,这就需要父母学会赋予孩子一些自主权,在提升孩子地位感的同时,促使他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父母在给予孩子自主权时要设定一定的底限:决不能允许孩子故意破坏东西或者伤害他人,孩子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可去控制别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给予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利也应相应增加,书中对于2至18岁孩子有能力自主选择的事项列出了详细的表格可供家长们参考。

若孩子已经养成凡事都向父母求助的不良习惯,父母想提高孩子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时,善于提问往往比父母反复唠叨或大喊大叫更有效,通过问孩子“你的计划是什么?”或“你能做什么?”督促孩子独立完成任务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孩子回答“我不知道”,父母可以给孩子多提建议,但不能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要代劳,让孩子逐渐摆脱依赖你解救的心理,增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摆脱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自私心理,我们就能将他从不知足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他将不再无止境地追求新东西,也不会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着自己旋转。

《正面管教魔法书》里并不提倡每个父母为了改变孩子的生活而变成超级家长,只要父母能够跟在孩子身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引领孩子逐渐消除自私心理,孩子必将成长为与众不同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依赖心强不自立?早教专家:掌握科学的管教方法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