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实践中,头脑风暴被认为是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步骤。的确,它易懂的规则跟创造性的特质使得它被广泛的传播。那么看似容易的头脑风暴真的有效并高产吗?它作为解决方案域里关键的一环,又有什么隐形的“坑”呢?
1. 思维的局限性
“头脑”既然都“风暴”了,怎么会有思维的局限性?虽然头脑风暴的初衷在于破除局限,但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结界仍然很难打破。尤其是没有类似经验的人,或者非设计师背景的参与人员。有时候我们看似提出来了很多ideas,但深入思考发现,这些方案都在一个圈圈里。那么在这里,给大家一些方法来拓宽思维的维度:
· 极限风暴,相互启发
把头脑风暴的节奏提速5倍,需要团队在“秒”级别的time box下风暴。参与人员高声喊出解决方案的关键词,同时写在便签纸上,贴在白板。在接下来的一秒钟其他人可以根据这个方案快速发散做add on,或者喊出新的解决方案并且记录。此方法的精髓在于要“极速”,在团队内部形成一种激烈的氛围,不论什么类型的方案一律先收入囊中,在极限思维下逼迫彼此相互启发,在短时间内刺激大脑的积极性。
大家会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在活动的一开始引导者需要向团队导入方法,并且在实践中给出相应的指导。当气氛热烈起来时,引导者需要不断提醒团队时间,制造紧张感,强迫大脑活跃,类似于一个鞭策者的角色。
· 双重逆转法
此方法可以用于当前面的方案缺乏想象力无法突破时,或者头脑风暴进入了观点穷尽阶段时。此时引导者首先需要重申一遍需要脑暴的主题或问题,确保团队都理解这次讨论的主题;然后逆向思考所需讨沦的主题,比如如何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糟糕?或者如果导致与期待相反的结果?把所有想法记录到便利贴上;然后由引导者阅读每一个想法,并再次把观点逆转过来,看是否会产生新的解决方案。举例来说:
脑暴主题:如何建立儿童反馈机制,在儿童有问题时候得到很好回应?
逆向思考:拒绝倾听,完全不去了解儿童的问题和想法
再次逆转:建立“倾听屋” ,儿童可以随时在倾听屋提出问题或困惑
· 六顶思考帽
此方法的精髓在于让团队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六顶帽子分别是;
逻辑性的;乐观的;魔鬼的辩护士;感性的;具有创造力的;从管理层角度设立的
团队里的每个人带上这个帽子,就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我们也可以安排参会人员轮流戴帽,迫使他们从不同视角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还有比较典型的 奔驰法(SCAMPER),疯狂八分钟等等实践方法,大家可以看实际情况自由选用。
2. 过大的野心,希望同时实现多个解决方案
当好不容易脑暴出来了很多个很棒的解决方案后,我们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看手心手背都是肉,放弃哪个都舍不得,尤其是一连串相互启发出来的ideas,甚至可以独自形成小产品了。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点子形成一个比较宏大的方案,但绝大多数情况人们会陷入其中,被自己的想法感动,忘记了最初的愿景目标,用户需求和问题边界。
此时,用适当的方法找到切入点,排列方案优先级,控制scope就变得尤其重要。
针对每个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使用上图这个评估框架进行打分。此框架分为六个不同的评估维度,分别是:客户价值;创新程度;盈利;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花费(此项为负分);我们在这每个维度里为这个方案打分,最后求和,得出一个总分数。当评估完所有方案后,基于得分取前三名(或前五名,可自行决定)作为继续推进到下一步的ideas. 这样我们就较为严谨的筛选出了最合适的几个方案,而不是一把抓。
3. 醉心于惊天动地的创新点子
团队中不乏有一些思维非常活跃的伙伴,他们善于创新,维度新颖,并且热情积极。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非常欣赏和鼓励此类型的选手,他们在团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可以启发其他团队成员。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到一味地追求“创新”的陷阱里。
· 时常回顾用户需求与产品愿景
无论此时我们提出一个多么石破天惊的方案,最终目的一定还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问题,并且符合产品的愿景。在实践头脑风暴之前,我们一定已经识别出来了用户的痛点,也对愿景了然于胸。但有时我们会被创新所产生的种种情感冲昏了头脑,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个点子也许不能主要地解决一开始的问题。那么,无论它多么的好,它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
· 不要因为缺乏爆点而感到羞愧
特别是当团队中有“点子王”的时候,会对其他队员产生莫名的压力,有时候大家仿佛都在绞尽脑汁想那个惊天动地的方案。但其实没关系,你完全不需要因为缺乏爆点而感到羞愧。大多数情况下,那些看起来常见的,普通平常的解决方案反而恰恰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大众对其的接受度和熟悉度已经很高,所以这些方案某种程度上已经节省了一些学习成本;而经过市场检验的普通方案在支出收益比,实现难易度,以及用户接受度上也相对稳妥。
所以,虽然我们需要创新,但不必一定要突破性创新。如上文说的,一切要从用户需求和产品愿景出发。
4. 团队活跃 VS 杂音太多
当大家放飞自我,思维撒丫子满天跑的时候,你也许会欣慰的微笑点点头心里想:多年的苦心修炼终于看到回报了!但等一下,有个词叫过犹不及,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有雷⚡️。
当团队过于活跃的时候需要观察是否只有几个人是作为绝对的“贡献者”?是否有些人的发言常常被打断?是否很多方向浅尝辄止?如果是的话,那此时就需要引导者来把控整个节奏。在高密度的思考中,人们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当出现想法的时候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打断,想法转瞬即逝。同样,当一个解决方向产生的时候,往往需要多一点的时间仔细思考周全。所以,如果团队节奏失常,杂音太多,反而会影响产出质量。
这时候我们需要把控活动的节奏,需要heads up,去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实现相互启发;也要heads down,适当深入思考自己的想法。
引导者可以通过交替设定这两种实践的time box来引导组员走向正确的方向。
5. 并不是人人参与
这个现象在真实的场景中常常发生。原因有很多,通常来说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参会人员有上下级关系。二是思维堕化现象,团队成员越多,思维堕化现象越明显。三是参会人员个性不同,做到完全顺畅的沟通很难。
对于第一点,我们可以在开始组织活动的节点上尽量解决这个问题----弱化层级意识。参会人员如果相互认识尽量选择各岗位的代表,领导角色不应参加会议,避免影响参会人员的发挥。如果参会人员互相不认识,不需要做自我介绍,原因是避免建立专家的概念,实践证明往往相互不认识的时候头脑风暴的效果最好。
对于第二、三点,我们可以通过“头脑写作”的方法解决。头脑写作的操作方法十分简单: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匿名的进行传递,添加修改。当引导者抛出问题后,给参与者3-5分钟的时间思考和记录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参与者把想法写在双翼纸飞机上,然后通过扔纸飞机交换,人们可以捡起任意一架纸飞机对上面的内容进行添加或者修改。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式来传递便签,实现匿名写作。头脑写作的优势在于减弱个人表现和减弱个人焦虑。
其实组织一场高效的头脑风暴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在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观察。作为旁观者洞察出场上的节奏,方向和问题,做出及时的引导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