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丈量教育的时代,谁来关注人心?

      当班主任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也许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到个中滋味。

      从早到晚,每一项工作都被纳入评比。从早自习到午自习,从课间操到眼保操,从卫生保洁到课堂纪律,每一项都有精准的数字考量。班主任像一个保姆,日夜蹲守,像一个警察,明察秋毫,更像一个长工,疲于奔命。作为其中一员,我无意指责这种种机制背后的成因,但我觉得,也许比数据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

      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深尝过人世的艰辛,生活对人的考验不会因为你曾有多优秀而打折扣。每当鸡血干了缺乏斗志时,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也许能帮我们度过一个个难关;每当与亲人或朋友有矛盾时,“三省吾身”的精神也许能让我们在抱怨之余开启向内心探索的道路;每当理想逐渐远去,现实残酷依旧的时候,内心那一方供自己停歇的空间,总能疗愈我们心底的伤痕。学校教育能给学生这些吗?

      我记得有教育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公益事业的热情参与者和独立的思考者。这些品质从哪里来?

      Y是我们班一个乖巧可爱的女生,每当盈盈一笑的时候脸颊便会闪现两个酒窝。这次期中考试,她原本优异的成绩倒退了九个名次。某个午自习,我两站在教室外进行了一番交流。原因原来很简单。她说考试前一天,她和妈妈逛超市,她选了一样她喜欢的零食,可妈妈却不允许。在妈妈的指责中,她只好把零食放回去了。她满心委屈,妈妈却觉得她脾气不好 ……其实,这样的场景,也许在每对母女间都发生过。第二天考试,她想到这件事内心就觉得无处诉苦,于是耽误了答题。

      回溯漫长的青春,我们是否都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我们眼中再大的事,在别人眼里都是小事。可如果此刻我不对她说点什么,下次类似情况发生时,她还会受到情绪的困扰。那么这些经历就只会成为无意义的堆积,难以质变为成长的经验。我跟她分享了我对于情绪管理的一些方法。她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许下一次她和母亲还会有争执,但争执过后,她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调整情绪的参考办法。

      在这个全民都在谈论教育的时代,教育究竟是什么?衡量教育的标准又是什么?我无法一言以蔽之。我只知道,每当从操场的学生堆中经过时,总有学生远远地跟我打招呼;我有爱抄抄写写的习惯,于是我总能发现班上有个别同学的书包里躺着一个精美的摘抄本;我喜欢的书籍被作为奖品发放时,学生眼里流露出欣喜的目光,课间的教室里总有捧着书的安静身影……

      教育也许没那么复杂,就是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过程。在习惯用数据丈量一切的时代,偶尔关注数据之外的东西,也许能触碰到教育真正的面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数据丈量教育的时代,谁来关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