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种子埋进土里》:原来,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

“老师说课外阅读很重要,我给她买了一大堆课外书,她不但不看,一有空就想玩手机、打游戏……”;

“好羡慕你家孩子跟你无话不说,我家孩子从来不跟我沟通,一到家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门关起来,跟她说句话比登天还难……”;

这是我听到的很多周围朋友或者妈妈对孩子的抱怨和疑虑,无论他们在公司多么地雷厉风行,在孩子问题上,总是屡屡受挫,甚至怀疑人生。

很多父母也会从书本中找方法,但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也没有去和孩子建立深层次的联结,效果自然不会明显。

《请把种子埋进土里》这本书的作者安长喜,是一名职业教育家,也是一个小男孩的父亲,他把几十年从事幼儿教育的理念,以及对儿童的理解,用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真挚有趣,而又意味深长。

作者认为,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它不需要父母一定具备高深的教育学知识,只需要父母带着意识、带着觉知,以身作则、不带功利心地走近孩子,陪伴孩子就够了。

01 你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请把种子埋进土里》这本书中有一个叫童童的小男孩,三岁,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在妈妈把他送幼儿园的第一天,作者观察到这个小男孩是被妈妈抱着进来的,还包着婴儿尿布,放下来时走路跌跌撞撞,发育比同龄儿童要晚很多。

入园后,童童总是不听从老师的劝告,也不遵从班级纪律,完全我行我素。每天喜欢玩幼儿园的长方体木制教具,把他们摆成一长条,然后推倒,“啪”的一声,喊道:“胡了”。

童童“打麻将”的状态原来是受妈妈的影响。妈妈是个家庭主妇,只有一个爱好,就是打麻将。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窥探到他背后的父母的模样。

都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无可替代的影响。你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你就应该先成为你希望他的那个样子。

正如书中作者所说,父母可以把所有的经典都搬回家,但回到家里自己往沙发上一躺,拿起手机各种刷。

你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完全会投射到孩子的眼睛里,孩子的体验来自于陪伴他身边的人的生活点点滴滴,教育便发生了。

要说爱读书的家庭,不得不提起钱钟书、杨绛和钱瑗一家三口。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出了名的爱读书,他们简朴的家里,最显眼的是放满各类书籍的大小书柜。他们夫妇在每一天的相处中,以“读书“作为生活的佐料。

钱钟书在书中记载,在他最困难的求学时期,说有杨先生在旁,在饱蠹楼苦读的他,也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福气。

钱杨夫妇的痴爱读书,女儿钱瑗深受读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小小年纪,就学着爸妈的样子,坐在一个高凳上,拿着笔,在书上涂画,有模有样。

一个从小和父母一起读书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不同寻常。她不仅孝顺懂事、聪慧过人,而且生前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期间,治学严谨、关怀学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受到身边同事、朋友、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请把种子埋进土里》的作者认为,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什么样状态的人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以什么方式生活,便会呈现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的问题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教育者本身的问题。

就像书中所描绘的:“有一天,当我们静下心来,坐在那里,喝着茶、读着书时,你的孩子推门进来,看到爸爸或妈妈在安静地读书这一幕,读书的环境就形成了”,教育也就产生了。

02 带着意识与觉知,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有一天,作者说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父亲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女儿,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他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爸爸,天与地之间到底有多远?”女儿好奇地问。

爸爸回过头来,略微思考了一下,用柔和的语气说道:“其实天和地并不遥远,大地上方的一指间便是天空”。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当时被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只因这位父亲表现出来的平和、耐心、睿智, 以及与女儿的融洽关系。

《请把种子埋进土里》的作者认为,带着意识、觉知做事,是我们人类特有的属性。通俗来讲,就是认认真真去做当下每一件事。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儿童成长的过程是正在体验和形成意识的过程,只有越来越多的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内化了,儿童就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其生命的品质。

上述案例正好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这位父亲是带着意识、觉知,与孩子相处,孩子同样能感受到传递来的被关爱、被重视的浓浓父爱,这就是所谓的“高质量的陪伴”了。

正好想起一个黑人出租车上的故事,说是一对白人母子,看着司机黑色的皮肤,就天真地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跟我们不一样?”

妈妈听到话后并未因孩子的冒昧话语而尴尬恼羞,而是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司机听了这话后非常感动,他说他也同样问过自己母亲这个问题,而他母亲的回答说“作为黑人的他们,注定低人一等”。如果母亲换种方式回答,估计这个小男孩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番模样。

这正好也反映出书中作者对待此问题的看法,即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妈妈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参与意识,对孩子的人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作者倡导,如果妈妈能将意识融入生活的细节,融入与孩子的关系里,精神就会从此彰显出来。

03选择兴趣班,不带有功利心

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天碰到我,说学校老师让她给孩子专门找个老师,把作文好好辅导一下。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孩子的生活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充斥地喘不过气来。孩子平时的晚上、周末的时间几乎都是奔波在从这个辅导班到那个兴趣班的路上,很多中饭、晚饭就在路上随口解决了。

父母花钱报了辅导班,不仅要看到成效,而且不能轻言放弃,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基本原则。

我们也常常听到周围很多家长基于现实层面的担忧以及困惑发出的不同声音:

“左邻右舍,同学家的孩子都有多技之长,我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孩子没有兴趣了,要不要培养他的兴趣?“

“孩子有兴趣,没有常性,不坚持怎么办?“

《请把种子埋进土里》的作者认为,这样的模式背后潜藏着养育着对现实的焦虑,而这种焦虑的情绪就是潜意识里生存危机的外显。

如果借由孩子的兴趣来解决成人心理上对生存的压力时,孩子的能量就卡在了生存层面,并与其兴趣对抗。

他指出,一个人最大的兴趣是成长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兴趣,不会总持续在一种高峰的状态,有时会在低谷,有时在缓冲阶段,他觉得这才是完整的节奏。

只有当父母不计功利地计算辅导班、兴趣班的得失时,就会更容­­易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

作者本人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正是如此。

他对孩子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也知道孩子任何一次的选择和放弃自有他的原因和道理。

而且他觉得,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帮助他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是在成长孩子,而不是单纯地去看他轻易的放弃是不是意志力缺乏的体现等功利性的原因。

04 结语

“当我们有意识地将生命的种子埋进土里,并带着意识呵护它,有意识地活着,生活将走向完整,关系将更加和谐,爱便产生了,教育也形成了。“这也是《请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核心观点。

有位教育家说: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融入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带着意识、觉知走近孩子,全情投入,给他高质量的陪伴;不计功利地对待孩子的兴趣班、辅导班,注重这个经历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样教育就达成了,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把种子埋进土里》:原来,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