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维权女车主,特斯拉和奔驰的结果咋就相差这么多?

1

前些日子,一段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视频刷爆了全网。

张女士身着印有“刹车失灵”字样的T恤爬上车顶,后被现场安保人员强行拉下,最终以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5日。

此事一出,许多吃瓜群众唏嘘不已。不禁回想起2019年发生在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的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

两起事件有着诸多相似的标签:女车主、知名车企、车顶维权……

图片

然而,一个获得了全网的大力支持,一个则被处以5日行政拘留。

两起如此相似的维权事件,为何会引发了不同的结果?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事件的影响范围;
  1. 纠纷的责任划分;
  1. 采取的维权策略。

首先,事件本身造成的直接影响不一样。奔驰事件发生在4S店内,在场顾客人数相对较少。而特斯拉维权则发生在人满为患的上海车展现场,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其次,两起维权事件的责任划分不同。奔驰事件中,新购置的车辆尚未开出4S店大门,责任十分明确。而特斯拉的刹车问题则发生在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在场的情况下,具体责任很难从事件表面直接界定。

最后,两起事件的女车主因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维权策略,从而直接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奔驰事件中,人们透过网络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逻辑清晰且言语得体的小姐姐在哭诉自己买车的遭遇,这一幕不禁让人们联想到生活中自己曾遭遇过的无奈经历,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极大程度地博取了网络围观者的同情。

而在特斯拉事件中,女车主维权的举动并未博得他人同情。多数人是抱着围观看热闹的心态,把整件事情当作街边发生的一起与自己无关的争吵,或者网络上天天都有的一个大瓜而已。

这一点也恰恰是我个人认为造成不同结果的最重要原因。

图片

两起事件都借助了流量的翅膀,不断地发酵,并成功地在网络上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在这两起事件中流量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危害。

2

先来说说流量涌入时的作用

两起事件中,流量都起到了推波助澜,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效果。通过舆论压力,甲乙双方得以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但是,如此巨大流量的引爆点常常是不受人控制的。

奔驰事件网络流传的视频中并未出现甲乙双方的激烈冲突。反而只是一个看似通情达理的小姐姐坐在车顶哭诉自己的购车遭遇。并且,车辆本身问题责任十分清晰,即便是有众多4S店销售人员在场的情况也无法挽回败局。

此时,大量的流量涌入,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极大地引发了舆论的理性同情

而在特斯拉事件中,虽然车主爬上车顶反复强调“刹车失灵”问题。但由于问题责任界定尚不明确,未能引发舆论的情绪。

而恰恰是随之而来的“现场安保强行拖人”一幕,瞬间引爆网络,强大的流量把舆论的关注焦点从车辆问题的本身瞬间转移到对于安保人员粗暴拉扯行为的讨伐上,从而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愤怒

因此,纵使是信息更加直观的短视频时代,特斯拉维权事件有着各大播主的流量加持,但由于流量引爆的时机和切入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巨大的流量涌入并未对解决刹车失灵问题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3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流量退去之后的危害

当巨大的流量退去之后,这两起事件对于当事人个体和所涉及的企业分别有多大的影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是类似于奔驰或特斯拉这样的庞大机构。这种维权事情的发生只不过是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普通的公关危机而已。

即便事情发展到这样广为人知的地步,造成的损失最多也不过是暂时性的利润额下降几个百分点而已。

随着企业的发展、时间的慢慢流逝,消费者终究会逐渐淡忘曾经的愤怒与同情。

然而,这种事情的发生之于个体,影响却是永久、不可磨灭、伴随终生的。

当流量退去之后,可能很少有人关注过奔驰维权事件女车主的后续情况。

2019年4月,那段奔驰车顶维权视频意外在网络走红之后,一时间薛女士因为巨大的流量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然而,仅仅就在事情发生的一个月后,当巨大的流量渐渐退去,网络上其他的声音慢慢显露出来。薛女士瞬间从一个“维权女王”变成了“欠账老赖”,仅仅是因为她自己并非是一个完美无暇的维权者就遭受到如此严重的网络暴力。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受到了各种骚扰,自己的隐私被无情地侵犯,并因此而萌生过跳楼自杀的念头。

图片

特斯拉涉事张姓女车主也一样。虽然目前流量尚未完全退去,但仅从当前的结果来看,5日的行政拘留已注定成为她一生都无法抚平的心病。

后续她将如何面对各种舆论,到底还会遭受哪些心灵上的折磨,我们不得而知。

经历过巨大流量的冲刷后,原本平静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去了。

真可谓,伤敌一千,自毁一生。

4

都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然而,巨大的流量之于个体的冲击并不亚于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摆布。

流量面前,一个人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的渺小。

新闻中每每听说某明星家中自杀,评论区总会出现无法理解的声音。

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咋就还抑郁自杀了呢?

然而,多数时候,我们旁观者更容易看到流量涌入带来的一瞬间光鲜照人,却永远无法设身处地体会流量退去之后长久的痛。

类似地,我们熟知的事情还有许多,如今落魄的大衣哥,被毁掉的小马云……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而且也永远不会有最后一个。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或许,手指尖一次不经意的评论或转发,就会让你我成为这场流量谋杀中的参与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都是维权女车主,特斯拉和奔驰的结果咋就相差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