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续)

        王剑冰《遥远的雷声》写陈胜,事迹很清晰,人物描写到位,有关那段历史的其他重要人物也多有点睛之笔,追根溯源,爬梳剔抉,历史与眼前场景叠合在一起,雨的氛围营造得很好,雨的后面该是遥远的雷声吧,这雷声似为点题。

        穆涛《履历》写贾平凹,履历一般由本人来写,那水分得挤了又挤,直到剩下几个枯燥的数字和地名人名,香韵全无。这里的题目可理解为贾平凹走过的路程,因为是朋友兼同事,所以得到的是第一手素材,客观而多带有个人情感,又不像本人写那样有什么顾忌,因而读来舒展而传神。

        《昔日望湖楼上客》写杭州刘庄少主人刘启言,读之唏嘘,无言。

        李木生《去见阿炳》有如一支二胡演奏的曲子,悠扬而舒缓,浏亮而清澈,直达你心底,又如一个个电影镜头一一铺展开来,镜头渐远渐深,给人无限遐想,第二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本文的抒情色彩。

        胡松涛《鸟的家》对《诗经》以来的鸟文化和鸟文学探究很深,开卷有益,掩卷有思。

        吴克敬《读碑札记》共两则,前以颜伯焘为例告诫我们对为官者要听其言观其行,后以严嵩孔门遇冷为例告诉我们对为官不仁的人就得给他坐冷板凳,拳拳此心,读者自知。只是文中反复以俗人自称读起来有点别扭。

        彭程《急管繁弦》写的是四十岁的感受,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生命行进到中途,感觉骤然间提速了”。作者把那种时不我待的情绪点燃了,以至读者也跟着着急上火。光阴荏苒,作者也快六十了吧,到了“曲终收拨”的年龄了,不知又会有什么新的感慨?

        毕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为精短美文,兴之所至,率性成篇,更见功力。

        雒青之《我的遥远的西洞堡》有乡愁,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不粉饰,不回避,不做作,秉持良心。

        王兆胜《与姐姐永别》写姐弟情,郭翠华《向往平民》写纳兰性德的平民情结,见题明旨,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花拳绣腿,也很不错。大餐固然解馋,小吃也是别有风味的。

        廖华歌《朱顶红》写得干净利落如精心修剪的盆景,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凝视,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絮语,只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如此精致的情感。

        谭延桐《一个灵魂在路上》借助一片云写人死后飞升天堂,一路上所见所想,这里有对其一生的反思,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未来的向往和担忧,写得煞有介事,真佩服作者超凡的想象力。

        马力《长思短记》四则,简古香醇,有笔记小品之风韵,嚼起来有点味道。

        《拆木箱的老人》是作者巴音博罗自己吗?我在这篇小散文里读到了时光和它的影子,也读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惊喜地看到姚雪雪这个名字,我从她的《云街天市》读到了另一段时光,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她的,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和各个不同时代的。

        乔忠延《敝帚自珍》写光绪时期的门匾,写辛亥年间的八仙桌,写日据时期的太师椅,每一个物件都有故事,褒扬的是善,是智慧,是民心,有汪曾祺散文风味。

        袁学骏《天下第一坡》笔力雄健,有诗的味道,有赋的味道。

        徐成淼《月光照耀群山》写孤独,特定的环境,山里人家,四季不熄的火塘,火塘里煨着香喷喷的马铃薯,警觉的鸡和慵懒的猫,不速之客山耗子,家里应该还有其他人,但几乎没写,从头到尾陪伴他的就是那匹马,也没有对话,但就是默契。

        黄海《秋后的遭遇》写一个南方文学青年的“西漂”(漂在西安)生活,租房,打工,到大学蹭课,读之感到刺骨的寒冷。

        一周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有散文的陪伴,真好。

(完)(摘自2021.8.15.~23.日记,9:59.整理完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