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夏目漱石

这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曾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说地位,我觉得比作日本的鲁迅也差不多了。

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显然不是讲撸猫日常,而是以猫的视角描述人物与社会,是一个叙述者的角度创新。此外,给我感觉印象深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其实是很难翻译的,里面有很多的小俗语和俳句,类似古诗的那种感觉,而且那种捉弄语言趣味的感觉经过翻译是很容易变味的。就比如奥利给你怎么翻译成英文?所以翻译是件难事,经过翻译之后的魅力其实已经有些打折扣。我看的是比较旧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刘振瀛翻译的作品,我寻思着之前的人们都能看,我也没问题吧,最新的版本译者为了还原语言趣味性无中生有了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段子,有一说一我不是为了幽默的语言而看的,所以就无所谓,(其实主要这是之前免费下载的资源懒得买新的了)。

这是一本很教科书式的现代主义小说,通篇语气都很轻松,可是讽刺的感觉充满了整本书。这本书完稿于1906,那个时候的日本刚经历过日俄战争,其实我也是才知道那个时候日本和俄罗斯打过仗,历史的知识增加了。“日俄战争以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越发严重,阶级分化日趋严重,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钱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道德标准下降,拜金主义日益严重。”拜金主义确实是这篇小说的大力抨击对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钱是个难对付的东西,这是我刚才在一位实业家的家里听来的话。据他说在赚钱这个问题上非得使用三缺术不可。也就是说,必须缺义理、缺人情、缺羞耻,这就是所谓三缺术嘛。你看说得多么有意思呀。哈哈

另外,那个时候的日本对于西方文明疯狂照搬照抄,“日本在明治初期,对外开放,努力吸收西方文明,民众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西方,而这种学习更多的带有盲目性,由于不加选择,只要是好的,就照搬照抄,完全失去判断和选择性。”这一点,作者也看在眼里,写在书里。总的来说,作者认为西方文明虽然看起来积极向上且追求自由,但是其实是一种永远的不满足,像拿破仑那样永远不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这样会导致内心焦躁不安,无法安宁,因为人能够积极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是有限度的。而日本的文明,不是除自己之外,用改变外部世界的办法来求得满足。它与西方大不相同之处,是在周围的环境根本不可动摇的一大假定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接受外在环境的不可改变性,并在内心中寻得满足与安宁,这是比较东方的思维。

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猫的主人,是一个一身陋习的穷老师,空有一种不愿于社会同流合污的想法,可是既没有做出什么改变,内心也不愿接受,只是倔强的维持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他身边的朋友有人劝他向金钱和势力低头,有人劝他麻痹自己的神经,还有人劝他以消极主义的修养求得安身立命,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仍然有棱角的生活着。“人一有棱角,在世上与人打交道,就要吃苦,吃亏呀!圆滑的人,无论转到哪里都吃得开;而有棱有角的话,不但转的时候费力,而且每转动一次,棱角都要被磨得很疼。毕竟这世上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可能人人都让你满意呀!

主人公那样的好坏是很难的评价的,只能说这是他的选择吧,他的选择造就了他的人生。他虽是一个冷漠的人,但起码是一个诚实的人。书中也说“冷漠是人的本性,不愿意故意隐藏这种本性的人,是真正的诚实汉。”、“现今人的所谓自觉心,可以说是过分懂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一条截然的利害鸿沟。而这种自觉心,随着文明的进展,一天比一天变得敏锐,从而到了最后,连举手投足都变得不能按自然行事。”无疑,作者也喜欢批判那个时代人们的利己主义,包括我曾经看的他写的《心》,也描述了一个抱着利己主义的知识分子如何做了亏心事,最终在内心的谴责下选择了自杀的故事。在时代的变革中,知识分子是最矛盾且痛苦的,无法接受又无力改变。

其实这是一本讲了很多道理,描写了很多社会现象的书,有点社会百科全书的感觉,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更强烈,写感悟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遗漏。比如书里还说,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自以为固执的坚持下去就能取胜的时候,人品价值其实已经一落千丈;有时候人们明明想做某件事情,却往往不从正面开始走近路,而是采取从远处兜圈子的方法,希望能更加诚实坦诚;一个人如果不彻底感觉到自己是个可怕的坏蛋,那么还不能说是个久经世故的人。不是个久经世故的人,那么毕竟是不能解脱的......等等。

于我个人而言,阅读兴趣并没有之前那么大,我反思了一下,或许是因为我对于某一时代下的社会不感兴趣,这可能也是我不太喜欢历史的原因,讲人的那些部分我可能更喜欢一点,不过人也是被时代影响下而发展的产物,所以历史还是挺重要的。可是我依然觉得有些问题是超越时间限制的,人的问题恒久存在,即使跨时代却依然会存在,前人的思想会越过时间线在今日的人们身上起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样的话,我喜爱的阅读区间相对而言就比较狭窄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

不过并不是每一本书都会在每个人身上产生共鸣,因为我们是独特的人,作者也是,如果我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抛弃自我,或许才可以比较好的接受与理解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书。我还做不到如此,也没必要做到如此,就比如你让我去某些畅销书,我是不会去看的,因为我知道我在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与品位爱好,当然我也还在拓宽自己的广度。或许我没法做到环游世界然后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地方定居,但是我在书的世界里或许我可以试试。

最后引用书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所谓个性的发展,就意味着个性的自由吧?所谓个性的自由,就意味着我是我、他人是他人吧?难道这种艺术果真能够存在吗?艺术之所以能够繁荣,是因为艺术家与享受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个性。不管你怎样期望自己是个新体诗的诗人,如果连一个说你的诗有趣的人都没有,那么你的新体诗,对不起,只好由你自己去欣赏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猫》夏目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