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到底是个怎样的诗人?年少成名之后走向了哪里呢?

唐代宗大历七年,也就是杜甫死后两年,白居易于东郭宅出生了。

初到长安,崭露头角

白居易年少成名,17岁到长安,拜见顾况。顾况是个诗人,在长安做官。听闻有个叫白居易的年轻人来拜访,玩味着白居易的名字,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白居易来拜见前辈,带着作品而来,献上了自己16岁所做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一看,很是震惊,忙改口: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后来这句话也得到了验证,确实不难!有宰相喜欢白居易的诗,愿用一百两来换一首诗!依着这行情,买房都不难!

至于白居易在长安待了多久,史料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后白居易参加乡试,再来考中了进士,二十九岁再赴长安。他与元稹同科登第,私交甚厚,元稹春风得意,金榜题名娶了京兆尹的女儿,在朝廷担任左拾遗,而白居易按规定去了周至从县蔚做起。

任县蔚,无奈之下,只能退让

大唐元和年间,白居易时任县蔚,此时他已有进士头衔,又来自京城有京城背景,虽是下级,县令也不敢不敬,故而和他说话,既带有官腔又颇为客气。上任不久,正值五月农耕忙碌之季,贫妇抱其子,拾麦穗充饥以充饥肠,农民辛苦劳累,白居易见了,虽为旁观者,却没有悠悠然的去看待农人的辛苦劳作,而是自觉惭愧,还写了诗。写了一首《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道出了农民的心酸。

此诗一出,县令不高兴了,遂强令白居易抓人,鞭打不交粮的农民,白居易不想这么做,没办法只能装病。从这个细节也能看白居易有立场有策略并且知进退,不愿抹去良知去执行命令,装病也只是暂时安身的策略,毕竟仕途才刚刚开始。见他一直装病,县令也不管他了,还劝他游山玩水,好把身体养好。

惊世之作,奠定了大诗人的地位

元和元年十二月,他的好友陈鸿哥和王志夫邀他一同前往仙游寺游玩,正没事的白居易便答应前往,三人游园,喝茶,谈古论今。谈到了安史之乱,谈起杨玉环与唐玄宗,感慨万分!倒也并非偶然谈及,也因三人所在之地,正离马嵬坡不远处。聊到这里,王质夫便提出: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须大诗人润色书写方能流传,乐天刚好诗写的好,又通情爱之事,何不一试?

大概白居易一想说的好想也有道理,就答应写诗了,写了多久,许是几天,许是十几天,不得而知。只是留下了一篇至今仍在流传的爱情诗篇!影响了中国之后一千多年的文化,唐宋传奇、元明杂剧、戏曲、话本、小说、乃至现当代的戏曲影视剧都深受其影响。这首旷世奇作便是《长恨歌》。成诗之后,传回了京城,在当时也是震惊朝野,迅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诗篇。

体恤民情,关注民生

白居易是个有良知的诗人,为官四十载,是个好官清官,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疾苦,对底层颇为关切,一直在行为民之事。这一点,与杜甫颇为相似,看得到民间疾苦,他自身对杜甫也十分崇拜,一直向杜甫看齐。又与杜甫有不同,白居易心忧黎民能落到实处,为百姓做些实事。而杜甫却颠沛流离一直未能得志!

体恤民生这一点,离不开早些年间他自身的一些经历。在白居易十几岁之后的几年,虽然已平定了安史之乱,但藩镇割据一直在继续,故而一直不太平,尤其他所在的河南,兵荒马乱,饥年灾荒,迫使他和母亲从新郑搬到了徐州,也就是他父亲任职之处,但没过多久,战火就到了徐州,不得已,又和母亲去了苏州,之后辗转到过邯郸等地。年少时候的流离失所,对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到底是个怎样的诗人?年少成名之后走向了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