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命中的意义--《向光生长》读后感

这周读了本书叫《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作者叫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看完了他写的《自卑与超越》,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关于个体心理学书籍。有了一浅薄的理解。以下是我的感悟。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明确人生意义

 一个人若只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结局肯定特凄惨。

指出了人是需要与外界联系和沟通的。对人的生活而言,除了享受人生之外,找到人生的意义更加关键。而真正的人生意义在于要有社会价值,属于共同意义,以及许多人内心的有效意义,即得到认同。总之,就是个人对组织的奉献。人生意义正确与否,产生的结果差别很大。正确的人生意义,可以指导我们为自己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福利,让生活因我们而美好。错误的人生意义,却会让我们做出危害社会的事。近期,看到一篇报道,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广州天河路体育东路口发生一起小车碰撞行人的交通事故,目前造成5死13伤。当我们的人生意义变成以伤害他人来发泄情绪时,是非常恐怖的。

那么是什么影响我们人生意义的建立呢?阿德勒指出是我们的人生经历。谈论了两种教养孩子的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

[if !supportLists]1. [endif]溺爱孩子:孩子会因为受到溺爱,将对他人的期待视为自己发出的命令,对方必须执行,并认为自己是天之宠儿,产生优越的情结。遇到麻烦,只会通过乞求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那么他所做的事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并且产生危害。

[if !supportLists]2. [endif]忽视孩子:孩子被忽视,他们会不了解何谓真正的爱,何谓真正的合作,对生活产生荒谬的理解,会高估自己遇到的困难,低估自己的才能,对别人充满不信任,会反感和别人交往。有时,会像一只刺猬那样,用尖锐的刺包裹自己。

这样的状态,需要有人提供帮助,帮助被溺爱的和被忽视的孩子,从他们的行动中,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

阿德勒还指出身体缺陷的孩子,也容易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也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自卑是个体进步的动力,是追求优越的源泉。”“追求优越,感到自卑,是全人类的共同点”,自卑让我们认识到差距,从而努力弥补,追求优越。每个人,不管他承认与否,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感。

阿德勒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它们与自卑感、优越感的区别。自卑情结不等同于自卑,它是自卑的延伸,是自卑感延续一段时间之后,朝着无用的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病态心理。如果说焦虑、害羞、羞耻、过度敏感是自卑感的外在表现的话,远离人生问题、与问题保持距离则属于自卑感的延伸,属于自卑情结的表现。比较自卑的孩子也许只会跟比自己弱小或能被自己控制、压迫的孩子玩耍。他会排斥跟他差不多年级但比他强大的孩子。重要的是自卑的程度与特征。这种反常的自卑感是“自卑情结。”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附属物。自卑感促使人们向前,为征服而奋斗,这一奋斗要求人征服眼前的不足,不断地追求安全,追求更好。然而,如果追求的过程中受挫会怎样?遇到重大的困难、危险、伤痛时,有一种情况极有可能发生:前进的路被阻挡了,很多人会选择退却。更加严重的情况则是,丧失了再次尝试的勇气,蜷缩在角落里,永远逃避问题。这个时候,自卑感没有得到积极地弥补,个体则会寻找另外一条路:为自己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他的行为寻找理由,因为怕失败,而和大多数同伴保持距离。这个时候,他们会觉得享受,觉得和人生任务隔离是一种特权,是一种负担的减轻,使得他们比别人强,这就是自卑情结伴随而来的优越情结。因此,我们常发现,自卑情结中会隐藏着优越情结。

最后,我们会发现,只有在生活中找到让我们满足的正确的人生意义,生活才会变的美好和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生命中的意义--《向光生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