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旧事:九、地摊经济

九、有人靠摆地摊撑起整个家

在过去,很多地方都有赶集,人们利用民俗或农产品大量上市时间集中交易,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墟市,买卖货物,没有固定商铺,就地摆卖。这就是地摊。

我们乡里没有赶集的习俗,但有人在老街的十字路口侧摆摊,时间不定,摆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而产生了一波地摊经济,也养活了一些人家。我伯母是精明人,她有个弟弟在县城工作,于是,她也较一般人有早知地摊的活力。

伯母是很早就在公路边摆一张折叠圆桌卖汤面、粉的守摊人。从一天卖十几碗,赚点小钱补贴零用,到后来租档口开面馆兼卖水果、香烟等,以商养家。她近半辈子都在街上度过,把三个儿女养大,建了一幢大房子,还有不少存款都来自那双勤劳的手,从地摊开始逐渐积攒起来的。

还有几个炸油饼的,他们大多在寒冬腊月里去街上坚守那份执着。地摊,似乎是他们工作的岗位,无事的冬天,他们不怕朔风劲吹,不怕冰雪冷藏,天天会出摊。到底能带来多少经济收入别人只能猜测,不入行就只有羡慕的份儿,在心底里敬佩他们,换作自己是做不来的。摆地摊实在是太苦逼了。

培姨是地摊老主,她男人患肺结核不能做重体力劳动,一家五个人靠她卖小干鱼虾、瓜子、花生、炸油饼的地摊收入养活,苦是受了不少的。她很坚强,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机会卖出点东西,她都会挑着一副担子过去。夜晚,不论多远的花鼓戏场,她的挑担从没缺席过,晚上称重不方便,她就用小竹筒量,一筒一筒卖。一晚虽赚不了多少钱,但这都是孩子的学杂费,家庭生活的来源。

她大半辈子在摆地摊上熬着,一直到儿女成家立业才停下,搁挑担享点清福。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一个近嫁邻村,全都上了岸,她也就松了把劲。

地摊不是谁情愿去摆的,而是生活所迫或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以地摊经济为基础积累生意经后再开铺做真正商人。传统的商人其实很多是靠半劳力的形势来换取资产的,不像现在的商人大多玩资本,压榨别人的劳力致富。

我的父亲在街上卖过甘蔗,他不喜欢蹲守,常用独轮车推着上百斤的甘蔗沿公路卖,销量也还算好,但比在街上要多费很多力气。我和我姐都同爸爸卖过甘蔗,那钱来得一点也不轻松。

一天走下来,我是累得双脚发软的,回家也往往在父亲的独轮车上享受轻松。而父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早出晚归都是满载,这是爱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脊梁,不能在生活的压力上压弯。小本买卖,利少而出力不小,赚取很少,父亲可仍会利用闲时做上一阵,为我们姐弟的学费早作准备。

附近人家种出的蔬菜瓜果,自家消费不完也都会拿到十字路口去摆卖,换点零花钱。到八十年代还出现了一批以卖菜,卖水果为业的勤劳妇女,她们天不亮就爬煤车去进货,再搭班车回乡上,守摊卖菜,直到天黑才收摊回家。没有固定商铺遮风挡雨,风餐路宿的来往,只要稍了解一下,又有几人愿意去做这买卖?

地摊是人们向往美好而生的,尤其是在老街上,曾承载过多少人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在那里展望着未来。

如今,老街仍在,而过去的地标大都难觅其踪,地摊更是没人再愿意出了。展望未来,我们从孩童步入到了中年,谁又能在当初想象四十年后的日子会是怎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街旧事:九、地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