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说一句“不要怕勇敢点”有用吗

我用尽我的全部力气\只想让您和宝宝的每一步\走得快一些\轻松一些

-----韬韬爸爸敬上


在和很多宝爸宝妈沟通的过程中,韬韬爸爸发现经常能听见一个词---“胆小


有的怕声响,有的怕猫猫狗狗,有的怕陌生人,还有更常见的,怕医生,怕黑,怕不认识的小朋友,基本上这一切,宝爸宝妈们更喜欢归结为---我的宝宝胆子很小


有的家长呢,觉得这是天生的性格,也无伤大雅,默默无视


有的家长呢,郑重其事(大多是男宝宝的家长),认为必须改变,想方设法地给宝宝“练胆”


怕什么给什么,去参加各种攀岩啊探险啊之类的各种“练胆活动”,结果宝宝每次都吓得两眼泪汪汪


“胆量”没练出来,反而越来越内向,看见陌生人都不敢说话


这个事情呢,其实说大也不大,但是如果能给宝宝培养出一个自信勇敢,敢于挑战敢于创造的个性,相信对宝宝未来的人生肯定有很不错的帮助


今天,韬韬爸爸试着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据统计显示,不同年龄的宝宝“本能式害怕”的内容并不一样


0-1岁的宝宝:害怕来源于突如其来的变化

比如爆竹声,犬吠这些对宝宝来说没有征兆的声响

比如突然光线亮度的变化

比如陌生的坏境,陌生的人(一般来说6个月后宝宝才会有比较明显的认生反应)


这个时期的宝宝本能的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多,探索的欲望也还没那么大,遇到没准备好的变化时,往往会条件反射一般的更多表现为害怕而不是好奇


1-3岁的宝宝:害怕来源于糟糕的体验


 这个时期的宝宝所害怕的东西就没有那么固定了,尤其对于很多不能时刻陪着宝宝的上班族爸爸妈妈来说会觉得莫名其妙无法理解


这个时期的宝宝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探索世界的范围也变大了,他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很可能有一些事情给了他们不好的体验和反馈


然后,宝宝就很可能会对相同的或类似的事物变得敏感而胆小


比如洗澡的时候脚下滑了一下,和小动物玩的时候被小动物突然的动作或者声响吓了一跳,被尖锐的物品刺到的痛感,在医院打针时不舒服的体验等等等等,都会给宝宝留下持续的影响


甚至是仅仅因为卡通片里面做坏事的角色长着一副凶巴巴的嘴脸,会让宝宝在生活中看见类似的人或者表情时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恐惧感


这种害怕,其实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一种自我学习修正,让人能本能地远离威胁和伤害。但是由于宝宝年纪太小,还无法理解很多“糟糕体验”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就会显得胆小敏感


3岁以上的宝宝:害怕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和爆炸性的信息接入

人类本能恐惧的一大来源是未知,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感可能比任何具体呈现的东西都来得大,这是因为在未知的时候,人会把自己内心最畏惧的事情假想出现


这个年纪的宝宝进一步扩大了和世界的接触,所见所闻也更加宽广自由


身边也许不再只是友善的亲人,还有更多的新人新事物新知识快速地涌入宝宝的生活


与此同时宝宝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会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各种各样的认知,这些东西都会在特定情况下成为宝宝恐惧的来源


还有一些是家长们强加给宝宝的恐惧, 比如经典吓唬孩子的桥段,狼来啦,警察来啦,不听话就带你去打针,再闹就告诉老师,再不走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


如此一来,宝宝自然而然听见这些东西就会产生恐惧,并且会在这时候在脑子里面想象出他能想象到的最可怕的东西


事实上,怕是人类的本能,更是基本权力。


尽管我们都会在别人害怕时安慰一句“没事的”“不用怕”之类的话,但即使是我们自己,也同样会有着无数害怕的、难以面对的事物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成年人,和孩子们有着根本性的认知区别,就单纯的认为宝宝“怕”某些我们认为不可怕的东西就觉得宝宝不对,不优秀。


 我们自己害怕的不少事物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不同样是不值一提。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和鼓励,不应该动不动就给宝宝贴标签“胆小”,这是过去的家长最爱做得一件事情。


我们自小被家长贴过的标签还少吗?


除了胆小,还有懒,贪吃,贪玩,调皮等等等等


贴这些标签的影响是什么呢?


是被贴标签者出于对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也接受了自己是胆小,是懒,是贪吃贪玩的人,然后慢慢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更没有改变的动力----是啊,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妈自小就说我懒/胆小/固执


给孩子贴这种负面标签唯一的作用就是倾泻你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孩子,只能无辜的成为接收你负能量的垃圾桶


首先韬韬爸爸想引用一句很喜欢的话


“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害怕,而是明明害怕的要死,却从不退缩”


还有另外一句(与今天的话题无关,纯个人分享)


“真正的包容不是你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我原谅你;而是你很好,我也很好,只是我们不一样而已”


我们想让“胆小”的宝宝“勇敢”起来,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两件事


1.逐步处理掉宝宝现在所畏惧的事物

2.逐步让宝宝习惯去挑战恐惧,了解恐惧;而不是逃避恐惧


虽然是两件事,其实也相当于一件事,因为在处理宝宝已经产生的畏惧的过程中,宝宝就一直在养成挑战恐惧、了解恐惧的习惯


具体的操作上,韬韬爸爸给出以下一些建议


第一:我们应该避免在生活中无意识地给宝宝制造恐惧或威胁。


比如上面说到的用“医生、警察、狼外婆”之类的恐吓宝宝,就是典型的错误示范


这里我还要额外提一句,临近学龄的宝宝,很可能会在家里听到一些“这样你去幼儿园/小学怎么办?老师肯定会惩罚你的”“学校的老师会不喜欢你的”“这样赖床你下个月上学肯定天天迟到被批评”之类的话,这些话也许是正确的,但却是无用的,负面的。宝宝本来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去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对于大人口中的“幼儿园/小学”一无所知,家长们却时时刻刻在生活中给宝宝暗示学校是可怕的,是不友好的。这样你还希望将来宝宝可以顺利过渡到上学阶段?还想他能够很好的适应校园集体生活?不是天荒夜谈吗


第二:消灭畏惧的方式,不应该是逼着宝宝强行面对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方法,爸爸妈妈们觉得这根本没啥可怕的啊,宝宝这么怕是因为不了解,没事儿,那就天天去,直到你不怕为止


这种方法不光大多时候起效慢,效果差,还可能会造成反效果,让孩子越来越胆小,甚至留下心理创伤


还有相对温和一些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虽然比上面的这种强迫法要好一些,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对于宝宝而言,他仍然是在逃避而已


第三:正确的引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对于宝宝害怕的东西,给宝宝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去适应。在某个层面上来讲,就是“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韬韬几个月的时候被一个突然发出声音的玩具吓到后,导致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对所有会发出声响的玩具都非常畏惧


这时候,我应该做的不是不停拿有声音的玩具不停地刺激他,而是准备一个仅仅会发出柔和声音的玩具,并且关掉声音功能,先让他熟悉,当他对这个玩具熟悉了,放心了,我再打开声音功能展示给他看,让他自行决定是否要继续玩这个玩具,等到他完全对这个玩具发出声音都不再有戒备的时候,我再准备一个声音更大的玩具,并且告诉他这个声音会有点大哦,再次让他自己决定接近这个新玩具。


这个过程不是一小会,可能会是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随着柔和的渐进的推进,最后韬韬不再对有声音的玩具产生恐惧心理了,因为他明白到,这并不会伤害他


第四:陪伴和示范,用安全感抵抗恐惧感

当宝宝对一个东西恐惧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要做得,首先是陪在他身边

告诉他,你不是孤独的。等到他情绪稳定下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亲自示范去“挑战”这个令他害怕的东西,或者展现这个东西有趣的地方

比如宝宝第一次玩滑梯害怕,我们要首先陪伴和安抚他,给充足的时间他自己去观察和思考,不要急着让他就去玩。

随后我们可以亲自上去玩给宝宝看,伴随着大声的欢笑和夸张的表情,让宝宝明白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五:通过语言,具象化恐惧的来源,从而消除恐惧


比如宝宝怕黑怕鬼,不要空洞地和他说没有鬼不用怕之类的话


试着让他深入地去靠近他的想象


比如和他聊聊


哦,那你觉得鬼是什么样子的?鬼会做什么?鬼有朋友吗?鬼会不会尿床?鬼有善良的吗?


一步一步打开宝宝的思维,让他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回到现实


通过你和他沟通的过程,解答他的疑问,纠正他错误的思想。


这样渐渐的,他就变得可以面对恐惧,而不是一味逃避了


韬韬爸爸相信,只要宝爸宝妈们保持耐心,一步一步地陪着宝宝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你的宝宝就会渐渐变成一个既勇敢又聪明,既胆大又心细的,优秀的人

全网同名:韬韬爸爸的育儿圣经

求关注!求点赞!求转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我怕”说一句“不要怕勇敢点”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