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大学生如何建立自我认同感?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中,外在的全球性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他的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的理解到自我”。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我认同呢?

        吉登斯的话语语境中,自我的实现需要通过真实的生活环境来把握现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则是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认同的重要场所。:“自我认同并不是对个体单独认识,而是要建立个体与现代性之间的的关系在现代性的场域中找到个体的坐标,进而实现现代性视域下的自我认同”。所以首先,大学生要获得环境的认同,也就是学校的认同。几乎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会有一段时间的迷茫与不自信,从而怀疑自己的选择进而怀疑人生。有的能够慢慢走出来找到方向,而有的会一直低沉浑浑噩噩的过完大学生活。在我看来,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各自对自我的认知明确与不够清楚的区别。上了大学,不会有人像初高中那样守着让你学习,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所以一时间没法适应。其实这种自我认识不明确很大一部分就是自我认同感的缺失。看似自由实则隐含着巨大的压力,自由实则也不自由,眼前的路从几条变成了很多条,站在路口,我们陷入选择的恐惧,有的面对有的逃避。在大学这样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环境中,学校的认同就是建立公平的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同。当然,更重要的学生自己要去争取每一个机会,在学校这个平台获得对认同和准确定位。

        其次,消除焦虑,获得安全感。在第二章中,作者认为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分为五个部分。生活中处处有风险,那么本体的安全感从何而来?“习惯和惯例的保持是反抗焦虑威胁的关键堡垒”,人们为了寻求安稳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生活习惯和工作条例,在此基础上人们基本上会会产生安全的感觉。社会发展使得很多家庭对大学生都抱有很大期望,甚至大学生自己都认为大学毕业就可以让自己走进一个稳定的岗位,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当巨大的期望迎来巨大的失望时,难免会使大学生迷失自我,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大学生体会到威胁。毕业面临的现实和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焦虑,而消除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习中获得适合自己并赖以生存的具有实用性的技能。身份认同能够使学生找回自我,获得赖以生存的技能则是安全感的保证。

        最后,“自我治疗”累计经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是一个人的失败只是暂时的失败,没有永久的失败。挫折和失败是刺激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因素,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关系并从中积累经验教训,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自我认同不是对自我的赞同认可,而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经过自我认同后才发生的,没有经过自我认同发生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想要获得发展,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时进行反思。就像孔子所说的“一日三省”,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

        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去准确认识自己,进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大学生如何建立自我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