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

1. 简介

深度学习被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自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近些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有如下的缺点:
1.人工标签相对数据来说本身是稀疏的,蕴含的信息不如数据内容丰富;
2.监督学习只能学到特定任务的知识,不是通用知识,一般难以直接迁移到其他任务中。

无监督学习算法的结果可能不太准确,因为输入数据没有标记,并且算法事先不知道确切的输出。

由于这些原因,自监督学习的发展被给予厚望。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是无监督学习里面的一种,也被称作(pretext task)。自监督学习主要是利用辅助任务(pretext)从大规模的无监督数据中挖掘自身的监督信息,通过这种构造的监督信息对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可以学习到对下游任务有价值的表征。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张图片

2. 技术路线

自监督学习又可以分为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 和 生成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 两条主要的技术路线。

2.1 对比学习

第一种是对比学习模型,核心思想是将正样本和负样本在特征空间进行对比,学习样本的特征表示,难点在于如何构造正负样本。

对比学习首先学习未标记数据集上图像的通用表示形式,然后可以使用少量标记图像对其进行微调,以提升在给定任务(例如分类)的性能。对比表示学习可以被认为是通过比较来学习样本的表示。而生成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是学习某些(伪)标签的映射的判别模型然后重构输入样本。在对比学习中,通过在输入样本之间进行比较来学习表示。对比学习不是一次从单个数据样本中学习信号,而是通过在不同样本之间进行比较来学习。可以在“相似”输入的正对和“不同”输入的负对之间进行比较。

        对比学习通过同时最大化同一类样本的表示之间的相似性,以及最小化不同类样本之间的相似性来学习的。 简单来说,就是对比学习要做到相同类别的样本的表示要相近,所以要最大化同一类样本的表示之间的相似性。相反,如果是不同类别的样本,就要最小化它们之间的相似度。通过这样的对比训练,编码器(encoder)能学习到样本的更高层次的通用特征 (sample-level representations),而不是属性(像素)级别的生成模型(attribute-level generation)。

  对比学习相对来说理解起来不那么难,但是生成学习就有必要追根溯源了。

2.2 生成学习

第二种是生成学习模型,它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数据究竟是怎么生成的,它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基于自监督学习的生成学习方法主要有AE、VAE、GAN这三大种,其中VAE是基于AE的基础上进行变形的生成模型,而GAN是近年来较为流行并有效的生成式方法。

2.2.1自编码器(AE)

AE主要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整个模型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压缩解压的一个过程,编码器将真实数据进行压缩到低维隐空间中的隐向量,然后解码器将压缩的隐向量进行解压得到生成数据,当然在训练过程中会将生成数据和真实数据进行比较并更新参数。其实个人感觉其目的就是使得生成数据和输入的真实数据尽量相近,尽可能抓住真实数据的核心关键,如下图所示为AE的基本框架:(损失构建为x和y之间的mse_loss)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2张图片

AE很好理解,最后拿Z作为模型学习的表示即可。

2.2.2 变分自编码器(VAE)

VAE就是AE的进化版本,基础结构和AE相差不大,但是在中间隐空间的编码部分并不相同。AE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模仿,或者说和输入的数据尽可能接近,但缺少创新多样性;当然AE自编码器本身就是对输入数据的一个压缩编码,所以这也就是AE缺点的原因所在。再说说VAE的主要变化是,使编码器后产生的隐向量的概率分布能够尽量接近某个特定的分布(但是这个分布不太好估计),即编码器的直接输出的是所属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根据均值和方差采样得到隐向量z,这样就可以根据采样的随机性生成具有多样性的生成图像,如下图是VAE的基本框架:(损失构建为x\hat{x}之间的mse_loss)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3张图片

VAE也不难理解,也拿Z作为模型学到的表示。

2.2.3 生成对抗网络GAN

GAN主要由生成器和判别器构成,两者分别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的网络结构,生成器生成图像再交给判别器进行判别,通过这样对抗训练的方式交替优化,生成器和判别器的对抗也被称为”MinMax游戏“,即判别器最大化真实样本的输出结果,最小化假样本的输出结果,而生成器则相反。如下图所示:(损失构建为最大化真实样本的输出结果(1),最小化假样本的输出结果(0))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4张图片

GAN是拿判别网络获得的表示来作为模型学到的表示,而生成网络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3. 语音-自监督学习

3.1 contrastive predictive coding (CPC)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1807.03748

基于对比学习的思想,在视频序列上做自监督学习。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一种通用的无监督学习框架,其目的是从高维序列数据中提取有用的表征信息(Representation),将在上下文中提取到的表征信息和未来时刻样本的表征信息进行对比学习,获得最能预测未来的关键表征信息,称之为CPC (Contrastive Predictive Coding)。在文中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学习有用的特征表示,并在语音、图像、文本和3D环境中的强化学习中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5张图片

上图是本文最重要的结构图,首先将视频或者音频序列切分为合适的序列片段(下面用视频序列为例讲解),首先将视频片段用非线性编码器Auto Encoder或CNN映射到隐空间z中。

得到历史片段的编码之后,使用自回归模型GRU或者LSTM来融合历史时序信息z,得到历史信息的特征融合向量c

仔细观察互信息的表达式,可以发现互信息的表达式中含有x和c的联合分布,实际上预测样本和上下文信息c的联合分布无法获得,作者用神经网络来拟合互信息函数。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6张图片

最后作者使用InfoNCE作为损失函数,来优化模型,使得x与c之间的互信息最大。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7张图片

在这篇文章中,anchor为历史的时序编码经过自回归模型的输出c,正样本为该视频的未来一个采样序列的编码z_{t},负样本为随机从其他视频采样的一个序列片段的编码z^{*}。模型的目标是拉进c与z_{t}的距离,推远c与z^{*}的距离。

3.2 Transformer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Alteration (TERA)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8张图片

输入为log-Mel/fMLLR/MFCC/FBANK等特征,即红色矩形Real Frams。
接着可以对特征进行处理,包括三种Alteration:Time Alteration(如下图B、C所示)、Frequency Alteration(D)、Magnitude Alteration(E)。三种同时使用(F)。得到altered input \hat{x}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9张图片

\hat{x}输入到Transformer encoder(Fig1 TERA矩形框) + Pnet(两层前馈网络)。Pnet输出为input signal的重构信号。模型获取关于损坏或更改部分周围的内容,通过重建信号使模型学到更多的上下文表征。

3.3 Wav2Vec

论文:wav2vec: Unsupervised Pre-training for Speech Recognition

本文提出一种无监督的语音预训练模型 wav2vec,可迁移到语音下游任务。模型结构如下图,分为将原始音频x编码为潜在空间z的 encoder network(5层卷积),和将z转换为contextualized representation的 context network(9层卷积),最终特征维度为512x帧数。目标是在特征层面使用当前帧预测未来帧。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0张图片

encoder network的任务是将x映射到低时频的特征,每个时间步的Zi对应10ms,音频样本为16kHz。然后将前一个网络输出的多个Zi通过Context network映射到Ci,形如Ci=g(zi…zi-v),Ci的感受野为v个时间步,context 网络的作用是通过给定的Zi来预测未来信息,强迫该表征学习上下文信息。具体见loss的计算方法:

当预测第k个未来信息时,先对Ci做线性变换预测未来信息即hk(Ci), 用Zi+k当做答案,此为正样本,对两者做内积,向量越接近则绝对值越高。对于负样本\tilde{z},从Z中均匀地选择干扰因子,使预测的第k个时间步信息远离负样本。例如,k=1时,正样本对为Ci 和 Zi+1,k=2时,正样本对为Ci 和 Zi+2。负样本对为Ci和从encoder的所有输出Z 中随机选择的λ个样本。最后对K个时间步的损失加起来就是总损失。

3.4 vq-wav2vec

论文:vq-wav2vec: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of Discrete Speech Representations

本文基于wav2vec,将连续特征z通过提出的量化模块,变成离散特征z‘,实现特征空间从无限的连续到有限的离散的转换过程。文中提出了两种量化方法,Gumbel softmax和K-Means,如下图。 其中,左右两个部分中的 e1 … ev,就是码本(记录特征集,可以理解为 BERT 中的词表),Gumbel通过逻辑值最大化(回传时使用Gumbel softmax来保证可导)找对应码本条,K-Means通过计算与码本距离来找最小距离的码本条。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1张图片

3.5 wav2vec2.0

论文:wav2vec 2.0: A Framework for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of Speech Representations

本文基于wav2vec,结合了vq-wav2vec的量化模块和Transformer,提出了wav2vec2.0,如下图。其中,encoder network基于CNN,而context network基于Transformer,任务是在特征层面恢复被mask的量化的帧。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2张图片

模型的整体结构如下图,以下具体讲解结构。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3张图片

3.5.1 encoder

feature extractor 使用了7层的一维CNN,步长为(5,2,2,2,2,2,2),卷积核宽度为(10,3,3,3,3,2,2)。
对于x=16000的输入语音,各卷积层输出的时间维度为:
cnn0 (16000-10)/5+1 = 3199
cnn1 (3199-3)/2+1 = 1599
cnn2 (1599-3)/2+1 = 799
cnn3 (799-3)/2+1 = 399
cnn4 (399-3)/2+1 = 199
cnn5 (199-2)/2+1 = 99 (除法有小数,向下取整)
cnn6 (99-2)/2+1 = 49 (除法有小数,向下取整)
因此,对于16k采样率的1s的语音对应矩阵(1,16000),channels大小为512,对应的输出为 (512,49),时间维度上约相当于每20ms产生一个512维的特征向量,但实际上每一帧都经过多层卷积,可见到的时间不止20ms。
另外,在cnn0使用了GroupNorm,在cnn1-6的输出使用了GELU。

3.5.2 context

整体结构图中的context包括左右两部分,左边负责将z转换成c(对应wav2vec2特征),右边负责将z离散化以计算损失。

左边部分中,对于输入512x50的z,有:
post_extract_proj: 768x50
apply_mask->pos_conv->LN: 768x50
Transformer*12: 768x50
choose_masking: 768xM,M为mask的帧数
final_proj: 256xM

右边部分中,对于输入512x50的z,有:
choose_masking: 512xM
quantizer: 256xM
project_q: 256xM

其中,量化的参数有:码本个数G=2,每个码本的条目个数V=320,条目的维度d/G=256/2=128。参数含义:G=latent_groups,V=latent_vars,d=vq_dim。
具体的quantizer流程如下图所示,前向的时候直接找出来最大值对应的码本中的条目,相当于是一个离散的操作,但是这个步骤不可导,无法进行反向传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gumbel softmax操作。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4张图片

3.6 HuBert (Hidden Unit Bert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5张图片

模型结构为CNN+Transformer Encoder,前者将原始语音编码到latent representation(512维),然后对其进行随机mask,每次mask连续的几帧,比如10帧,因为语音总是连续的。将被mask过的语音表征过Transformer encoder得到另一个表征(768维),此时预测出了被掩蔽的区域。另一边,对于输入的每一帧,采用K-means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即为前述伪标签,并得到整条语音在类别上的分布,对预测结果同样做这样的操作。此时两者在时间上是对齐的,模型对这两个结果做交叉熵loss。预测损失仅用于掩蔽区域,迫使模型学习未掩蔽输入的良好高级表示,从而正确地推断掩蔽区域的内容。
参考的讲解:论文解读Hubert

3.7 WavLM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6张图片

WavLM和UniSpeech-SAT都是HuBert的变体。
WavLM的改进在于:
1)一部分数据是带噪或重叠语音,从而其输出的表征能对语音分离和语音增强这一类任务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不是仅针对ASR任务。其输入是带噪重叠语音,但在对预测结果做聚簇时,仍然和干净语音的簇比较。
2)模型结构也有不同,在Transformer Encoder加入了Gated Relative Position Bias,帮助网络更好的捕捉相对位置信息以及输入语音的序列顺序。
3)数据从60k增加到94k小时。

3.8 PASE+

语音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未完待续)_第17张图片

该模型由一个语音干扰模块,一个语音编码模块和12个workers构成。
语音干扰模块:通过向原始语音加入混响、噪声、频域掩蔽、时域掩蔽或裁剪等方式对其进行干扰。
12个workers是小型前馈神经网络,其任务为回归任务或二分类任务。回归任务包括估计语音特征、估计原始波形等。二分类任务包括LIM和GIM,分别有辨别不同说话人和更好地从一句输入语音中学习高维表征的能力。worker框中的LONG意味着使用了更长的analysis window(200ms),而不是其他任务常使用的25ms。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51392112/article/details/128806998

论文阅读《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contrastive predictive coding 》(CPC)对比预测编码-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qq_45048777/article/details/131710583

https://blog.csdn.net/tobefans/article/details/125434796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