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互泰:历史衍变与未来趋势

天人互泰:历史衍变与未来趋势

——郭云光

        新近再版的哲学专著《穷通刍论》,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梁缺对人类哲学思想体系的最新探索。书中提出了“天人互泰”这一哲学思想观点:“天人之道,从惟变所适、惟变不朽进而惟适而安、惟谐而常。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天人互泰,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次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一方面描述了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另一方面回答了怎样才能使自然界永恒保持天人互泰的愿景。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呼吁人的自律与反思,唤醒人的德性良知,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哲学情愫。

        天人互泰据于易理。“易”字由日月组成,意即阴阳。阴阳交替变化而为易,易:内含交替、变化、改变、更改、整治、调整、调谐、和谐、法度、规范等等之意。易:在天地日月的运行中形成客观规律,变化中存确定性、规范性。《穷通刍论》有云:“万变中存不变之道,不变中存万变之法。”易理为天地变化之理,其核心是阴阳二爻的互动变化和组合,一刚一柔的交错是无穷变化的动因,由此产生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定、忠、坚之意;观:有观察、察看、考察、鉴别、认识、看法、景象、情景、景观等等之意。故此,笔者认为:要以天地正道鉴人,即要以天地之法与天地之德去考察和明鉴人类的一切。

         从字义上来解读:泰,常指平安、平和、吉祥、安定、安稳、美好等,如泰安、泰适、泰运、泰然处之、泰然自若等,其象征通达、畅达、融通、融会等,如天地交泰、阴阳交泰等。

        汉代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子无不备,虽事百神犹无益也。”“命受于君,天之所大显也。”这表明了他的宗教意识及“君权神授”观点,也是他关于“天人感应”思想的注脚。他说的“天”,包涵宗教性、人文性与自然性。其宗教性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其人文性主要是受儒学思想影响,多用于人伦及政治方面。其自然性是由宇宙万物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这一意义的“天”主要是指一切万物及人。他为了论证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提出了“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命题,认为:“天”有“天命”“天志”“天意”等存在,并强调天命对人事的干预和影响作用,即“天人感应”说。首先,天为万物之祖,人类之父。所谓“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人本身像一个小天地的缩影,是天地一切特征的副本。笔者在此学说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人类的知行发展进程,应当从“‘天人互应’、‘天人互动’到‘天人互善’、‘天人互泰’”。意思是说,天的运行规律是客观的、万古不灭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天,大善大爱,为万物及人类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然而,人类也要认识自己,遵循因果定律,做到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懂得对天的感恩与善待,珍惜地球这一美好家园,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与人类共生同存的物种应倍加保护,在天的法则和秩序下,自觉发挥主观能动与智慧,实现与天的高度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互泰的理想境界。

        针对“天人互泰”这一哲学概念,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评说:“天人互泰哲学概念是在传统哲学观点基础上的创新和超越。”笔者也认为:“天人互泰是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目标、最高意义、顶端思维和巅峰境界。”

       人类是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形态存在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明、宗教和文化中。无论是100年前、500年前、1000年前,去追溯、观照、对比各国的文明,在航海时代来临之前,各大陆之间的文明缺乏沟通融合,便使历史上的文明呈现各自开花、各绽异彩之态,并达成彼此的相对相容、相安无事,共存于一个天体之内。正如病毒存于人类本身这个天体内,人体免疫细胞不可能彻底消灭病毒,病毒也无法彻底摧毁人类的免疫系统。在不同的生物之间,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人种之间,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天”,是一个万物并行的世界。人类不能自定为唯一的高等和伟大,在“天”之内,万物皆有灵,所有生物生命价值应该是等值的,彼此需要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人种与人种、族群与族群更应是众生平等,避免歧视与偏见,弘扬各自的文化个性和优势,各自以共同寄存的星球为“天”,以文明普适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相通相融的行为方式为“泰”,实现世界大同、相处为和、天人互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和谐平安、幸福美丽的生命福祉。

《云浮日报》
《穷通刍论》石书

(本文于2020-04-22《云浮日报》第8版 登载)


(郭云光:《云浮日报》记者。本文摘自梁缺《天人互泰》)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人互泰:历史衍变与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