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北京法源寺》


        从去年大概十二月底开始看这本书的,一直到二月底才看完,做了部分笔记,之后也没有汇总整理。

      整体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个依托历史背景而成的一个小说,贯穿故事整体的是一座寺庙,法源寺,起先是唐李世民下诏为哀悼北征辽东的将士而开始修建的悯忠寺,直到武则天时代才建好。又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的时代更替,最终改名为法源寺。

      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在清末时期,具体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讲述了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等志士为中华振兴所作出的相关活动。

      作者很巧妙的运用历史知识和线索进行描写,当然也有部分虚构人物和情节,但大致上还是符合历史事实。

    之前对谭嗣同的印象是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句话,但没有非常深切的感受,但当读这本《北京法源寺》时,读到谭嗣同得知务必有流血牺牲 ,毅然决然选择身先士卒,周围的好友故交都来下相劝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所謂失敗,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成功也許只要兩步,那失敗就成功了一半;成功也許需要十步,那失敗就成功了十分之一。所以,不要把失敗孤立來看,要把失敗當成功的一段、成功的前段來看。把失敗跟成功連續起來一起看。”(摘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这一下就加强了对谭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描写,为之震撼。

      另有一处,读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華嚴的世界有所謂『一真法界』,這種法界,主張真妄俱泯、生佛不分。乃超越一切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在這種『一真法界』裏,萬法歸一,從數量上,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為多,從一粒砂石可以透視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從體積上,微塵不算小、虛空不足大,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互納無礙;從時間上,剎那不算短、劫波不夠長,萬物方生方死也好、松鶴遐年也罷,都是一生。”(《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感觉这段话与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意,“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摘自 《赤壁赋》,作者:苏轼),就其变化的看,则时时刻刻都是新事物,时时刻刻都有变化;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什么都是永恒,什么都是恒常不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 《北京法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