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1989年出版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曾經引發過一波商業管理類圖書熱潮:在出版後高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在《財富》雜誌上的五百強企業有75%都使用它培訓過。此次閱讀解答了我很多工作上的疑惑。

       本書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是美國的管理學大師,他認為現代人類只注重技能,忘了回到根本,實際上,以良好習慣塑造品格,才能展現高效能。他研究過去兩百多年東西方文獻和傳記,分析得出古今中外傑出人士都普遍共存七個重要習慣:積極主動的良好態度、以終為始的計劃願景、要事第一的認知把握、雙贏思維的全面思考、知彼解己的理解溝通、統合綜效的團結合作和不斷更新的進步創造。

       孔夫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自然、牢固。由此可見,習慣對個人的成功的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或許我們都有過這種體會:工作是做不完的。每時每刻我們的手邊總會有許多事情需要去處理,比如回郵件、寫文檔、做分析、學知識、開討論會等等,為此我們常常會忙得焦頭爛額,恨不得自己能夠長出三頭六臂。可是為什麼成功人士們總能有條不紊地工作呢?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發揮自己的獨立意志,如何用科學的個人管理理論來劃分工作的輕重緩急,如何用先進的時間管理方法來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如何使自己工作變得更加有意義。 此書透過一個個故事將作者的見解躍然紙上,七個習慣連接起來講的是產品的快速迭代,不過這個產品是你自己,就如同蘋果手機,每一代的出現都讓世界果粉瘋狂,而我們,怎樣把自己經營得成功,怎樣管理自己、推陳出新,除了要有價值觀,還要有方法論。

       價值觀體現在人的自我追求,這是在上端進行的一個分層,其次根據各個層級找到自己的方法論,作者教給我們的方法論概括來說就是時間的四象限原則,即把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分成四類:緊急並且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但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分類以後,要盡可能多去做重要的事情,少做不重要的事情。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其實是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都會因為重要的事情不緊急,而把它放在一邊。比如說學習一項技能,大家可能會想不學暫時沒什麼影響,但是學習可以讓自己成長、讓技能發生質變,但每個人都暗示自己有空再學,那就會永遠沒有有空的時候;同樣鍛煉身體也在這一類別,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這些想法都是無形當中給懶惰找了藉口。

       而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現如今的低頭族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各種社交網絡平台或者遊戲當中,這些碎片化的時間沒有用於集中處理事情,就是一種時間的浪費;緊急並且重要的事情肯定是一天裡面最先去做的事情,這一類是人們最先意識到的,也是最花精力帶來壓力的,所以接下來,不要去做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而要去把重點放在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

       這本書是實踐的書,實踐出真知,要反復測試書中的理論,反復提示自己做事的方法,反復灌輸自己時間管理的意識,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做重要的事情了,你的人生絕對與眾不同。

       借用書中美國作家弗格森的一句話來結尾:“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改變,從現在開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10-19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