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个人学习笔记(九)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最高明,依天道而行的领导者,下面的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但他的存在是模糊的,不具体的。因为最高明的领导者,会让百姓社稷的运作像天道一样自然发展。次一等的,百姓会亲近爱护他。这样的领导者会实行仁义治国,受到大部分百姓的欢迎。再次一等的,老百姓会对他感到畏惧。因为不懂天道,又不懂仁义,而是靠政令法治治国,所以人民会畏惧。最下等的,老百姓就会看不起他。这样的领导者已经不配做领导者了,而是知会贪图享受,鱼肉百姓。所以,人们轻视他,瞧不起他,最终将会推翻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当诚实守信变得稀有时,是因为有不信的存在。凡事都是一阴一阳,信与不信相互为生。信不足,则不信多矣。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依天道行事,不着痕迹施为,则做事很容易成功。百姓也不会感到丝毫的不自在,他会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十八章: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忠臣:此章比较短,用四个排比向式来说明道不存的乱像。后面的章节有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与此相仿。如果人人有德有道,就不会标榜仁义的重要性。智慧其实是技巧的一类,如果都返璞归真,就没有智慧和大伪一说。因为有了六亲不和的存在,才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国家昏乱,主不明则臣不贤,有不贤就有了忠的存在。除了道和一,往事万物都是有阴有阳,相对而生的存在。唯有道是混而为一的,但凡出现了相对性,就是背离道的现。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与第“十八章”有些类似,用排比句式来说明道的本来用处。抛弃圣贤智慧,以道处事,百姓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圣贤智慧都是在失去“道”之后才出来的东西,人们不见“道”才出现了智。抛掉教化和计谋,人民就会相亲相爱。教化和计谋是在失去“道”之后,人们用来约束孝慈的东西。抛掉技巧和利益的诱惑,就不会有盗贼。“道”是统一的混沌的,而一旦失去道,就会有分化,有分化就会有好与坏。所以只有回归道和一的状态,才能彻底消除这些分化。

此三言者,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以上三种境界,仅靠文字描述是不够的。还要使其所述有所归属,依言而行才能到达道。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怎么依以上三言而行呢?时刻保持外在的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有和欲望。这样就会慢慢到达道和一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个人学习笔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