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欲望的博弈》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经常被手机的短视频所干扰,一点开一个视频就停不下来,不断的刷,刷得不要不要的。心里想着该停下来了,该干点正经事了,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了,但手还是停不下来。

刷到眼睛疼,手酸;刷到该吃饭时间,该睡觉时间;刷到手机没电,还在期望看到后面是什么。其实前面刷了几个小时一点都没有记住。而却每天乐此不疲,为什么呢?

今天听了《欲望的博弈》才了解其中的困惑。

里面讲了一个海参的故事,说海参具有一个趋利避害的习惯:这地儿让我舒服一点,我就往这儿挪一点;这地儿有食物,我就多去;这地儿没有食物,我就少去。

人类的大脑虽然有860亿个神经元,但是我们的基本操作流程也是趋利避害:什么东西有奖励,我就多做;没有奖励,我就少做。比如说吸烟、吃甜食、刷手机,这些东西会给我们带来舒爽,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让你愉快。

而作者却说我们在用这些习惯“自杀”,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吸烟不好、半夜爬起来吃甜食不好、一直刷手机对身体不好,甚至我们也会很懊恼,但是我们控制不住,我们就是喜欢去做。

    看来我最近的表现也并不是特例,大家都有类似的情况,类似的遭遇,类似的烦恼,类似的困惑。

  可是我们为什么忍不住去做呢?

  究竟能不能够走出固有的海参习惯模式呢?

  作者说,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只是不断地去根据条件反射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跟没有指南针在森林迷途的人一样,就会在森林里边转圈,迷路得越来越厉害。

我感觉最近的自己就是一个迷途的人。每天就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去做事情:早起想锻炼去运动,该烧早饭了烧早饭了,该上班了上班,有客户询问做一些事,有工人打扰回复,没有事刷一下手机,时间到下班,累了想睡觉就睡,孩子有问题,要么指责,要么命令。然后每天自责懊恼,悔不当初,不知如何面对未来。

当你在森林中迷失了以后,你需要的是停下来,找一个指南针,看一下方向,重新定位以后,沿着正确的方向再走,这才是走出迷途森林的方法

如何找到指南针,重新定位呢?

作者告诉我们,是用正念的力量。

正念的定义是,因为有意识地关注当下而产生的非判断性觉知。
比如说,我知道我此刻在生气,这是一个非判断性觉知,不代表着生气好还是不好,不代表我判断这样做对还是不对。一旦加入对还是不对,就有了反馈、有了激励。我只是想先搞清楚我在哪儿,先搞清楚我此刻的感受。而如果我们仅仅靠奖励式学习,像海参一样趋利避害,整天就是靠外界的反馈来建立我们的行为习惯——就会导致“主观偏差”
主观偏差就是你觉得你此刻应该吸烟,但实际上你的身体并不需要吸烟。而你觉得你应该吸烟,只是因为往常一吸烟你就得到奖励了、你就很开心、你就喷涌出大量的多巴胺。这种对于自身的错误判断叫作主观偏差,所有的成瘾性行为几乎都跟主观偏差有关系。

就像我看手机刷视频,我本来只是需要找自己相关的内容,可是找到内容看了,还是忍不住不停的往下刷,知道往下刷对你没意义,但是他们轻松的画面让你感觉很放松,然后你的工作可能会更累,更烧脑,你就选择这种轻松的方式,先消耗时间再说。

作者给我们一共总结了六种不同类型的上瘾:

一,直接上瘾
典型表现:抓挠伤口,对尼古丁、酒
精、药物上瘾
上瘾就是哪怕存在不良后果仍继续使用
二,技术上瘾
典型表现:痴迷自拍、社交网络上瘾
人们错误地把思想的兴奋感,当作了真正的幸福
三,对自己上瘾
典型表现:沉迷于自己观点、自恋型人格。
自我就是他相信是自己的那个人,是在一生当中的奖励式反馈中建立的
四,分心上瘾
典型表现:手机依赖、做白日梦
分心,让我们错失当下,压力水平提升
五,思考上瘾
典型表现:被思想绊倒、思虑过度
冥想者训练自己  注意到这些体验,但不沉溺于其中,只是单纯地观察它们本来的样子
六,对爱上瘾
典型表现:习惯性地追逐、满足多巴胺、后扣带皮层活跃
如果始终认为爱总是聚焦于自我,那我们就漏掉了爱更宽广、更深刻的意义层面

看来自己最近的体验就是分心上瘾。对手机的一种依赖,好做白日梦。了解了之后的行动,就是把手机设置成青少年模式。

作者给的解决方法是正念,就是接近自己体验的意愿,而不是努力想要放弃自己不快的渴求。”不是说你非得强迫自己要做什么,你只需要念念清晰——知道自己在刷手机,感受体会那个动作到底是什么,它会给你带到哪里去……把这些搞清楚了,就不会盲目地跟着那个习惯走了。

念——念——清——晰——就是提高自我觉察力,践行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欲望的博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