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考研那些事(四、行动篇—第4节)

不一样的考研那些事

一个中年人的考研历程

毕业13年,备考5个月,我如何坚持走进考研的考场

目录

一、序言篇:本文初心和使命

二、准备篇:心态调整和择校

三、复习篇:学习心法和技法

四、行动篇:备考的故事叙述

五、考试篇:考试经历和感受

六、认知篇:收获的认知总结

四、行动篇

第四节      刷新纪录,自我坚持的突破

这一节主要描述了自己默默坚持,刷新了自己持续坚持21天的记录,并不断坚持,突破自我。按照时间计划和学习阶段有序推进,取得了高数和专业课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并且审时度势的果断放弃线性代数的学习计划,重点攻克高数的知识体系。


(一)          突破坚持21天的记录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竟然默默的坚持到了8月21日,并且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刷新持续主动干一件事的21天最高纪录指日可待。

之后,我当然刷新了自己的记录,但一切却都如往常一样平静,没有咬牙切齿的挣扎、没有汗流浃背的景象,也没有刷新纪录那一刻的欢呼雀跃。我还是我,一个孤身一人闯天涯,行走在备考路上的孤单影只。

21天之后反而更加冷静,只是平凡的日子里多了一份不舍的牵挂,没有煎熬没有痛楚,一切都是自然的味道,一切都可以包容在生命的一呼一吸之中。虽然还达不到苦行僧般的阔达怅然、坚定无我,但也逐渐体会到了与自己的孤独相处中那份宁静致远和阔达自由的生命本就应有的那种独特的张力。

我也很愿意推荐大家,有机会了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哪怕很短暂,呆坐小溪边任溪水潺潺感知自己内心深处独白呼唤,远眺夕辉落日任清风拂面感受自己胸中烈火万马奔腾。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你我都是随大流而向前冲,走的太远,往往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独处或许可以让我们守住人格中最后的一抹尊严,守住生命中最后的一丝期待。


(二)           主攻高数、放弃线代

9月22日完成了高数一阶段57节视频课的基础学习,历时53天,累积9本学习笔记。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停止了数学学习,直到国庆节后10月9日开始了数学二阶段的梳理总结。将9本学习笔记按照倒序重新学习了一遍,并根据自己理解将所有知识分成了12章知识类别,根据分类完成了知识总结记录。到11月10日完成了二阶段梳理总结,历时33天,形成了两本共47页的知识总结笔记。前两个阶段合计历时88天。

二阶段完成后,自己对高等数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体系构建,加深了对每章知识类别的理解和记忆,更清楚了每个知识的应用价值。比如一提到微分方程,就知道有两类微分方程,一阶和二阶;就知道二阶又分两类,二阶可降阶和二阶常系数;就知道二阶常系数又分为两类,齐次方程和非齐次方程;就知道了齐次方程如何求通解,非齐次方程如何求特解。一提到定积分应用,就想到如何求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平面面积;就想到了如何求旋转体的体积;就想到了如何求平面曲线的弧长;就想到了如何求旋转曲面的表面积。

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已经成形,但还不够,各类知识还相对比较独立。虽然对单个知识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没有建立更密切的关联,所以还不能高效的调配不同的知识点来解决综合性很强的考研题目。这就需要第三阶段的真题强化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备考中,对于数学的学习,我审时度势,果断做了一个而后观之非常英明的抉择。我报考科目是数学二,考试内容包括大约120分的高等数学和30分的线性代数。线性代数的复习资料准备并不充分,只在哔哩哔哩上搜到了一个系列视频,也采用与高数同样的学习方法,先跟视频打基础,再巩固和强化。10月13日开始第一节行列式的学习,到10月24日学到了第12节矩阵的秩。12天的学习,却不像高数那样很快可以沉浸在吸收知识的痛并快乐的状态中。

很遗憾,线性代数始终未能入门,总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而且理解费劲,逻辑混乱。照此下去不但线性代数学不好,而且由于它也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肯定会影响高数二阶段的复习效果,进而必然影响高数三阶段的强化预期,最后很可能会因为两手都要抓,而两手都空空如也。

我权衡了利弊,时不我待,不可犹犹豫豫,必须当机立断,于是10月25日果断做出了主攻高数,放弃线性代数的决定,只向120分高数要效益,与线性代数只能碰运气。

数月以后,当我走出数学考场,我就会回想起今日自己所做出这至关重要的决策,那时我的内心无比的欣慰,也无比的敬畏,感谢今日自己的果断。放弃不代表懦弱和退缩,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做到了。


(三)        同时迈入三阶段

11月9日完成了416页15章专业课的基础学习,历时92天,累积9本草稿本、7本课后习题本、2本共50页的知识总结。与高数的差异是,专业课每学完一章紧接着就进行知识梳理总结,并做好知识总结笔记,相当于把高数的前两个阶段合成了一个阶段。

高数前两个阶段11月10完成,历时88天,专业课11月9日完成,历时92天,完成时间竟然鬼使神差的基本相同,这个纯属巧合,我也是现在总结时才发现的,备考过程中没有关注过。

如此一来,两门课将同时迈入最后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真题练习阶段,我也称之为知识关联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考研那些事(四、行动篇—第4节))